國家發改委要求重慶市和成都市要從兩市實際出發,根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并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盡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兩市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為推動全國深化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
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國務院批準成都、重慶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據重慶、成都市政府透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6月7日正式發出通知,批準渝蓉兩地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逐步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中西部地區是我國相對不發達地區。成都市政府秘書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毛志雄指出,選擇在重慶、成都設立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使“新特區”首次出現在中西部地區,是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中西部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2005年6月21日,上海浦東新區在快速發展15年后成為全國首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即“新特區”。2006年5月26日,國務院批準天津濱海新區加入“新特區”行列。一年之后,國家發改委又下發通知批準重慶市和成都市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孫久文認為,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最終的目的是要把綜合改革的經驗推向全國。
毛志雄透露,這次設在重慶、成都的“新特區”,是國家戰略層面上設立的以城鄉統籌為重點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較為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強化經濟發展動力、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確保資源環境永續利用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構架、 政策設計、體制改革及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綜合模式,走出一條適合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道路。國家希望試驗區能為全國深化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發揮示范與帶動作用。這是國家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
國家發改委要求,重慶市和成都市要盡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兩市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同時也要為推動全國深化改革、實現科學 發展與和諧發展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為此,兩市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并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
有報道稱,“新特區”的設立,是破解重慶繼百萬移民之后的“又一世界級難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政策保障。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巨峰則表示,城鄉統籌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成都設立“新特區”,通過實施城鄉統籌,從根本上破解整個四川省的城鄉二元結構難題,意義重大而深遠。
鏈接:“從舊到新” 28載“特區”路
隨著重慶、成都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新特區”、“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詞也成了近日熱度最高的“關鍵詞”。
從1979年“特區”一詞首次面世至今,中國特區的發展路程,已經濃墨重彩地書寫了28載。
①深圳:特區“破冰”
據《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謎》一書記載,1979年4月,鄧小平同志與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習仲勛商討開放事宜,提出在深圳建立一個新的開放區域,全力引進外來資本,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并且建議這個開放區域就叫“特區”。
從1980年到1990年10年間,我國一共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五大經濟特區,以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三大沿海經濟開放區。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指出,當時設立特區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外資,進行產權多元化的嘗試。深圳特區為中國全面打破計劃經濟、建立市場經濟進行了意義深遠的探索。
②上海浦東:首個“新特區”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從1990年到2000年10年間,浦東開發開放取得了重大進展,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1999年,浦東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00億元,比1990年增長了12倍。其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從3億元上升到 134億元,增長40多倍;高新技術工業產值達450億元,增長44倍。金融貿易、高新技術以及現代工業的崛起,使浦東成為上海跨世紀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浦東進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因為有別于此前的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人們將“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俗稱為“新特區”,上海浦東,也成為了中國特區“從舊到新”的最好見證。
關于中國特區“從舊到新”的轉變,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理事長李羅力曾撰文指出,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破除長期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桎梏,因而具有明顯的“紅利性”。無論是農村改革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城市改革中的經濟主體多元化,放開空間讓外資進入、讓私人經濟發展,以及對企業放權讓利等,都直接可以解放生產力,讓老百姓生活得到明顯的改善,很容易帶來普遍的看得見的好處。

李羅力認為,在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這種局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各種矛盾的積累,已經出現了新的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格局,致使現在的改革不但已經沒有了明顯普遍的“紅利性”,而且往往是一項改革措施出臺如果使一部分人群受益,就會使另外一部分人群受損。
從這個意義上說,現階段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注重在發展和前進中調整社會利益關系,力求改革讓盡量多的人群受益,而使盡量少的人群受損。所以,當年的特區優惠政策已喪失了特殊性,老特區的使命已經終結。
③一個新的階段
2006年5月26日,國務院通過《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將濱海新區列為繼上海浦東新區之后的全國第二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6年8月31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允許東疆港區借鑒國際慣例在通關、外匯、物流、貿易、稅收等多個領域先行先試,成為我國對外高度開放的示范區。此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外國專家局也在企業稅費、引進國外智力等方面給予了濱海新區相關政策支持。
“政策導向是加速一個地方發展的最為有力的助推劑,我國從特區到開發區,與其他地區的不同就是在政策。”今年兩會期間,一些與會代表、委員分析說,我國經濟發展的投資拉動特點十分明顯。此種形勢下,政策扶持意義重大。
李羅力認為,改革已由過去主要是針對效率低下的計劃經濟體制重點突破式的改革,發展到今天按照科學發展觀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方位的改革;由注重經濟增長效率和發展速度的改革,步入到了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改革。
李羅力表示,現在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了破除原有計劃經濟體制桎梏的任務,改革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摘自《每日經濟新聞》2007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