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制度,婚姻大事不能自己作主,一定要父母師長主持,舜沒有告知父母就娶親,違反了禮法;立儲應該立長子,但周文王舍棄長子伯邑考而立武王,不合禮制;禮規定三十才能娶親,文王十五歲就生下了武王,也不合成法。
魯昭公對撫養自己的慈母非常敬愛,她死后,替她戴孝一年,所以就有了為慈母服喪的規矩。陽侯由于蓼侯夫人敬酒見到她美貌就殺蓼侯而搶走了夫人,所以諸侯大宴國賓時就廢除了夫人上菜的禮儀。
先王的制度,不適宜的就要廢除它;后世的事,辦法好的也要定下來發揚它。這就是說,禮樂從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所以圣人制訂禮樂,而不被禮樂所控制。治理國家有一定的法規而以有利于百姓為根本,行政教化有一定的原則而以政令能實行為最緊要。如果有利于百姓,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如果能把事辦得周全,也不必遵循舊有的規程。
夏朝、商朝的衰敗,就是因為不變法而滅亡的;夏禹、商湯、周武三代的興起,就是因為不因襲舊制而取得天下的。所以圣人治理的法度是隨時代而變的,禮儀制度隨習俗而變化;衣服器械,各自要方便使用;法令制度,都要順應各方面的需要。因此,變革古制無可非議,而遵循舊習也不值得稱道贊美。百川雖不同源,但卻都流歸大海;百家從事的學說不同,但卻都以治世為要務。這其中的奧妙就象師曠撫琴鼓瑟一樣,技巧的變化并沒有一定之規,但彈奏出的音律卻美妙無比。
古之制,婚禮不稱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禮也。立子以長,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禮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魯昭公有慈母而愛之,死,為之練冠,故有慈母之服;陽侯殺蓼侯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禮。先王之制,不宜則廢之;末世之事,善則著之。是禮樂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禮樂,而不制于禮樂。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夫夏商之衰也,不變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襲而王。故圣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席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而皆務于治。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
——選編自《淮南子·汜論訓》,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