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在眾多申請隊伍中選定重慶和成都?作為綜改試驗區的前期審批部門,國家發改委在一份相關報告中給出了三點理由。
首先,選擇重慶和成都為綜改試驗區,既有典型性又有全局意義,即城鄉二元結構,城鄉發展不平衡在這兩地集中體現。
國家發改委對這兩個地區的判斷是,兩地在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是,受制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兩地都存在城鄉發展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共性問題。
其次,國家發改委對兩地的評價是,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形成了廣泛共識,為下一步更高層面進行改革試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相關領域進行了改革試驗和探索,是獲批綜改試驗區的第二個“門檻”。
第三個理由是考慮區域發展的平衡性。
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不斷有地方把申請新試點的方案送到國家發改委相關司局的案頭。國家發改委認為,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區的改革時間更緊迫,任務更艱巨。而目前綜改試驗區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新試點應選擇中西部一些層級較高、具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地區。
相比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兩個城市同時獲批為綜改試點還屬首次。一位接近發改委的人士表示,“更重要的考慮是,通過試點,突破兩地行政區域限制,推動兩地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
實際上,中央推動成渝乃至川渝合作的意圖之前已顯端倪。今年4月,在成都市召開的“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期間,重慶市市委書記汪洋率市長、市委常委、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共80多人趕赴成都,與四川省和成都市高層領導“碰面”。

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陳德銘的主持下,由兩地高層官員召開“統籌城鄉發展工作座談會”。其間,四川和重慶簽訂了《關于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雙方意在區域一體化市場體系、構建城市群、長江上游生態保護等七個方面達成合作。
而兩地如何合作,將最終體現在兩地的試點方案中。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