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過去經濟特區不同的是,中央并未給予“新特區”更多的實體優惠政策,但卻賦予其“先試先行權”,核心就是一種試錯權。其本質是,中央向地方讓渡了部分改革的權力。
與以往的一切圍繞經濟而行,直接目的是為了推動GDP經濟特區不同,在改革涉入“深水區”之后,經濟的發展已不純粹是經濟問題,而是涉及政府行政職能、金融體制改革等各個方面的綜合配套試驗改革工程。有關方面顯然已經意識到,如果不進行綜合配套改革,一些改革舉措將遲遲難以到位。國家發改委常務副主任陳德銘指出, 在新一輪“新特區”建設中,制度創新首當其沖。
上海浦東新區的“顛覆性”改革
“3月底,行政審批事項從原有724項縮減為220項;而新區的服務項目由原先的213余項增加到680多項。”上海浦東新區官員告訴記者,“浦東新區 ‘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效應已開始明顯顯現。”圍繞轉變經濟運行方式,浦東新區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加快,金融機構集聚功能逐步增強。“除此之外,現行行政管理體制、經濟運行方式、城鄉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也將遭遇最大的‘顛覆性’改革,以適應‘新特區’在新一輪競爭中的發展需要。”
天津濱海新區的金融突破

從2006年5月26日國務院批準天津作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后,天津濱海新區發生的變化令世界矚目。經濟總量持續發展,這一切主要得益于國務院給予濱海新區“先行先試”含金量最高的政策。根據國務院的要求,濱海新區已經或將要在金融改革和創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進行先行先試。2006年濱海新區實現生產總值為1960.4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73萬美元,經濟增長的速度高于浦東新區。
角逐“新特區”是爭奪經濟與政治資源
盡管目前對于國家第三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何時設立還沒有確定,但是各地爭相申請設立“新特區”的呼聲日高。2月28日,在廣州開發區、蘿崗區2007年度工作會議上,廣州市委常委、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兼黨委書記、蘿崗區委書記薛曉峰表示,廣州開發區將積極配合廣州市有關部門向廣東省政府、國務院申報成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湖南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一位負責人說立即要把一份關于“長株潭新區”的方案轉呈省領導,再由省領導上交國家發改委。“長株潭新區的事,由省委書記張春賢、省長周強在親自操作。”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激烈的競爭局面,其最大的吸引力便是以“試驗”的名義向地方讓渡了中央的部分職權,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中擁有更大的自主權。特區爭奪戰其實是經濟與政治資源爭奪戰,誰能獲勝,誰就擁有了比其他地區更高的起飛平臺。
從目前已有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來看,改革牽涉到政府職能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流轉等多個重大方面,與其說是一種經濟優惠,還不如說是賦予了改革權力。在其他地區政策被裹小腳難以創新的情況下,誰獲得了特區身份誰就能獲得改革的先機,搶先擁有市場,有可能成為下一輪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摘自人民網2007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