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酷愛讀書,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毛澤東逝世以后,我們將他生前讀過的書和他住地書房的存書進行了登記和統計,合計有近10萬冊。這還不算在革命戰爭年代遺失了的藏書。
讀書要下苦功夫
1957年10月9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學習。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我們現在許多同志不下苦功,有些同志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打紙牌、打麻將、跳舞這些方面,我看不好。應當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學習上,養成學習的習慣。”
毛澤東一生與書為伴,走到哪里,把書帶到哪里,幾乎每天都要堅持讀書。革命戰爭年代如此,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亦如此。直到20世紀70年代,他疾病纏身,甚至在生命進入搶救狀態、彌留之際的時候,仍然以驚人的毅力堅持讀書學習。
毛澤東晚年患有老年性白內障。1975年7月下旬,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照下,醫生給他做了眼科手術。手術之后,眼睛一時不能看書,他就讓工作人員為他讀書。一周后,醫生摘掉蒙在他眼睛上的紗布,一只眼睛能看清楚東西了,他便借助剛剛治好的這只眼睛,堅持自己讀書。這時候他雖然能自己看書,但由于身體過于虛弱,兩手已經沒有舉書的力量了,身邊的工作人員就幫他舉著書。為了保護他剛剛治愈的眼睛,醫生囑咐他不要看書過多,可他還是不顧醫生的勸告,讀個不停。有一次,他病情加重,發燒到39℃,還要看書。醫務人員曾給他規定每天只能看15~30分鐘的文件或書,而實際上他每天看書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這個規定。1975年8月,也就是眼科手術不久,他就用顫抖的手在新印的大字線裝本《魯迅全集》、《二十四史》的許多冊中圈圈點點,在有的封面上,他還用鉛筆親自寫了“1975.8再閱”。在《魯迅全集》第五卷第五分冊的封面上還寫下了“吃爛蘋果”幾個字。原來他要工作人員給他讀本分冊中的《關于翻譯(下)》一文。魯迅在文中用吃爛蘋果的例子來告誡人們要正確對待有缺點的人和文藝作品。他對魯迅的這種見解很為贊同,當工作人員讀到有關內容時,他高興得連聲稱贊說:“寫得好!寫得好!”
1976年9月初,毛澤東再度病危,醫護人員立即實施搶救并加強監護。從9月7日到8日下午,彌留之際的毛澤東仍堅持要看文件、看書。7日這天,經過搶救剛蘇醒過來的毛澤東示意要看一本書。由于聲音微弱和吐字不清,工作人員沒能明白是要哪一本書。毛澤東顯得有些著急,用顫抖的手握筆寫下了一個“三”字,又用手敲敲木質的床頭。工作人員猜出他是想看有關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書。三木武夫是當時日本自由民主黨總裁、內閣總理大臣,正在參加日本大選。病危的毛澤東仍關注著他的情況。當把書找來時,他略微點頭,露出滿意的神態。在工作人員幫助下,毛澤東只看了幾分鐘,就又昏迷過去。根據醫療組護理記錄,8日這一天,毛澤東看文件、看書11次,共兩小時50分鐘。他是在醫務人員全力搶救的情況下看文件看書的:上下肢插著靜脈輸液導管,胸部安有心電監護導線,鼻子里插著鼻飼管,文件和書由別人用手托著。
1939年他46歲的時候曾說過:“年老的也要學。我如果再過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學9年零359日。”毛澤東實踐了自己的諾言,直到1976年病危的時候,也沒有中止讀書。他最后讀書的時間,根據當年有關的記錄是1976年9月8日晨,也就是在他臨終前一天的5時50分,是在全身布滿多種監護搶救器械的情況下讀的,讀了7分鐘。毛澤東辭世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讀書生活結束的時刻。
讀書要“擠”和“鉆”
工作忙,沒有時間讀書;看不懂,沒有興趣讀書。這是不能堅持讀書和不愛讀書人常說的兩個理由。
早在1939年5月20日,毛澤東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針對這兩個問題就說過,“沒有功夫”這已成為不要學習的理論、躲懶的根據了。共產黨員不學習理論是不對的。有問題就要想法子解決,這才是共產黨員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間,想一個法子,叫做“擠”,用“擠”來對付忙。好比木匠師傅釘一個釘子到木頭上,就可以掛衣裳了,這就是木匠向木頭一“擠”,木頭讓了步,才成功的。自從木頭讓步以來,多少木頭釘上釘子,把看不見的纖維細孔“擠”出這樣大的窟窿來,可見“擠”是一個好辦法。我們現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叫它讓讓步,就用“擠”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飯、休息中間,擠出兩個小時來學習。
再一個問題是看不懂。毛澤東指出,這種情形的確存在,有的同志“寧可挑大糞,不愿學理論”。看不懂也有一個辦法,叫做“鉆”,如木匠鉆木頭一樣地“鉆”進去。看不懂的東西我們不要怕,就用“鉆”來對付。現在有些人是不取攻勢只取守勢, 那就不對,不攻是得不到結果的。他還說,正面搞不通,可以從旁的方面著手,如打仗一樣,頑強的敵人,正面攻不下,就用旁襲側擊,四面包圍,把它孤立起來,這樣就容易把它攻下。學習也是一樣,正面的東西一時看不懂,就從旁的東西看起,先打下基礎,就可以一點一點地搞通正面的東西。
毛澤東最后總結說:工作忙就要“擠”,看不懂就要“鉆”,用這兩個法子來對付它,學習是一定可以獲勝的。 毛澤東是這樣要求我們的共產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的,他自己也一直是這樣做的。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一次毛澤東帶領一支隊伍離開茨坪,到了五斗江。原地休息時,他便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翻開手上拿的書,全神貫注地看了起來。當地天氣多變,一會兒下起毛毛細雨,戰士們都戴上了斗笠,但毛澤東仍在入神地看書。直到司務長給他戴斗笠時,他才感覺到下雨了,并把書收了起來。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后,黨中央決定成立干部教育部。干部教育部在陜北公學大禮堂召開了學習動員會。毛澤東同志在這個會上講話時號召大家:“要在工作、生產的百忙中,以擠的方法獲得學習的時間,以鉆的方法求得問題的了解和深入。”1947年12月,中央在延安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會議期間,毛澤東勉勵同志們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他說:“你們長期做實際工作,沒有學習時間,這不要緊,沒時間可以擠。我們現在鉆山溝,將來要管城市。你一年讀這么薄薄的一本,兩年不就兩本了嘛!三年不就三本了嘛!這樣,十幾年就可以讀十幾本,不就可以逐步掌握馬列主義了嗎?!”他不僅這樣說,而且自己帶頭這樣做。中央機關撤離延安的時候,毛澤東的書大部分被運到黃河東岸。由于轉戰陜北的途中還要學習,他又親自開列書單,把一部分馬列的書和哲學、軍事著作從河東運回。
說到毛澤東在轉戰陜北的行軍路上手不釋卷的事,有這么一段至今還在陜北人民中傳頌的小故事。那是1947年的夏天,在沙家店戰斗中的一次非常艱難的行軍途中,天氣很熱,又缺少水喝。當部隊來到幾棵樹下休息的時候,毛澤東在路旁的一塊石頭上剛坐下,就笑著對身邊的戰士們說:“這里好,這里是‘山路風來草木香’啊!”戰士們不知道他說的是什么意思,就問道:“主席,這話怎么講?”他高興地把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句講解了一遍,又簡單地介紹了辛棄疾的一些事跡。然后,他揮揮手中的書,說:“光學打槍還不行,還要努力學習文化,學習革命的道理。學了文化,懂得了革命的道理,人就聰明了。”說完,他捧起書埋頭讀了起來。當時,有一個小戰士不解地問:“您的學問都這么大了,行軍又這樣累,干啥還要這樣苦苦地讀書?”毛澤東哈哈笑著,撫摸著戰士的肩膀,親切地說:“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識范圍那么廣,你再聰明,知道的不過是有限的那么一點點。”“勤學習,多看書,眼界就寬了。看看世界多么大,才懂得自己多么小。”一席話,使戰士們受到深刻的教育。
毛澤東的住所里,到處都放著書。睡床上、辦公桌上、休息間里,甚至衛生間里都放著書。乍看起來似乎有點亂,實際上哪本書放在哪兒,他心中是有數的。放著的書籍和資料,就像他的四肢一樣,服從他的意志,只要需要,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一次,毛澤東到杭州,浙江省委的一位負責同志來到毛澤東的住地,初次看到這種情形,以為是毛澤東太忙沒有時間整理,便動手整理起來。毛澤東看到后,立即加以制止。他說,書是要讀的,不是用來裝璜門面的。有些人喜歡把書鎖在書櫥里,實際上是不看的。我們要做工作,想抽出專門時間讀書那是不多的,我到處放書,隨手拿來,讀上一段,多方便啊!他的這個讀書習慣,一直保持到晚年。
游泳是毛澤東終生愛好的一項運動。他在下水前或游泳后稍稍休息的時間里,也時常看書或學習英語。1957年仲夏,著名的歷史學家、后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周谷城同志應毛澤東同志之邀,來到中南海露天游泳池和毛澤東同志一起游泳。上岸之后,毛澤東還沒顧上換衣服,只披上一件他平時常穿的舊睡衣,就拿起線裝本的《漢書》,和周谷城同志一起討論起來。毛澤東翻到列傳第三十九,指著趙充國主張在西北屯田的一段對周說:“這個人很能堅持真理,堅持正確的主張。他的主張,在開始時,贊成的人不過十分之一、二,反對的人達十分之八、九。但后來,逐漸被人接受了,贊成的人達十分之八、九,反對的人卻只十分之一、二。真理要人接受,總要有一個過程。無論在過去的歷史上,或現在。”毛澤東常常是這樣,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啟發教育人們。
到了晚年,毛澤東的體質日漸下降,根據他的健康狀況,醫護人員要他每天做半個小時的“日光浴”。于是他就給工作人員規定:做日光浴時要給他拿來當天的各種報紙和參考資料,利用這半個小時時間了解國內外大事。工作人員都知道他平時休息時間很少,大家都希望他能利用日光浴的機會靜靜地休息一下。因此,有幾次就故意不拿報紙。當他知道工作人員的好意時,就微笑著對工作人員說:我每天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看書看報,利用這半小時的時間,看看報紙、資料,既可以增強體質,又可以了解新聞時事和國內外大事,這不是一舉兩得嘛!
(作者系中共中央辦公廳老干部局原局長,本文摘自《求是》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