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使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過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感受“新特區”城鄉統籌成都能夠帶好頭
“成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談起成都的統籌城鄉工作,“中國經濟50人論壇”專家、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娓娓而談,道出了今年年初受國務院委托到成都調研的故事。在調研過程中,調研組與20個左右的老百姓做了直接接觸,其中有拿著社會保障證的失地農民,有搬到新居的新居民,有在養老院安逸養老的老人,還有仍然從事農業生產,種地、種菜的農民等等。當時,給調研組留下最突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成都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做法,老百姓得到了實惠, 老百姓滿意。用一句專業性語言來講就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做到了以人為本,發展的成果由人民特別是農民共享了”。“只要能按照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和體制改革,并在重點領域的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成都一定能推動全國深化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楊偉民對成都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建議“新特區”做好8件事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談起成都試驗區的未來,楊偉民也給出很好的建議: 首先應該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或者最高原則就是以人為本,目的就是要解決人的問題,不僅僅是為了增加 GDP,增加財政收入,樓蓋得更多一點等等。統籌城鄉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使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過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楊偉民指出,成都目前要做好的就是八個方面的事情:
第一,統籌城鄉規劃的編制。
第二,要建立城鄉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現行城鄉分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把政府有關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由城市延伸到農村。
第三,要建立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體制。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建成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網絡和管理體制、投入機制。
第四,要建立城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保障體制。建立城鄉統一、市民與農民公平享受、城市與農村軟硬件均衡的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公共文化、公共安全。
第五,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農村養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規范的社會救濟制度。擴大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實現全市統籌。把進城務工農民和失地農民納入城市社會保障范圍,并統一發放標準。
第六,要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現行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口登記制度。對在城市已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進城務工人員,轉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承擔應盡的義務。
第七,要健全基層自治組織。推進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探索新時期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和管理的有效模式。
第八,要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積極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發揮比較優勢的工業和服務業,增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
最后,希望成都能基本建立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促進社會和諧的社會體制,走出一條適合中西部地區特點的科學發展道路,為全國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展望“新特區”未來成都走超大型城市路線
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李曉西表示:成都必然走上超大型城市路線,所以“城鄉統籌”是成都的必由之路。
成都所實施的“三個集中”、“四位一體”城鄉統籌戰略,最大的價值在于不再讓土地這個“兩難問題”兩極擺。成都必然走上超大型城市路線,所以“城鄉統籌”是成都的必由之路。建議成都在“統籌城鄉”實施過程中,不管如何規劃,都要給未知領域留下一些空間。據悉,在今年的成都兩會上,成都公布了“1特大城市統領38中小城市”的規劃:預計5年內,加快中央商務區、東部新區、南部新區和北部新城建設,積極推進城鎮體系建設,逐步形成“由1個特大城市、8個中等城市、30個小城市、60個新市鎮和600個農村新型社區”構成的新城鎮體系。
(摘自《華西都市報》 2007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