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6年前PC產業進入自己的第20個年頭,關于它的一切周年性紀念文章都仿佛禱文。這種唱空,在去年PC的25歲生日時,聲勢更大。
沒錯,PC產業在1990年代那種每年翻倍的高增長早已戛然而止,而互聯網的興起和手機功能的持續升級,更是讓這個原本居于IT產業核心位置的產品逐漸成為配角。甚至Windows Vista這樣重量級的軟件升級,也沒有讓PC行業的整體增長有何勢能上的改變。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這都是一個“過氣”的行業。
但是,它值得你重新審視一下。在過去IT業橫向收購鮮有成功案例的情況下,繼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后,8月底,宏基宣布收購美國電腦廠商Gate-way,而且,關于Gateway與歐洲電腦公司Packard Bell究竟花落聯想還是宏基之手,已是議論有時——這世界上還有哪個成長性不佳的行業,會有多名選手謀求通過收購實現增長?
如果再仔細觀察一下這個市場,你會發現很多意想不到之處。
比如,全球個人電腦的年增長率約為12%。這并非一個振奮人心的數字。但如果你將目光投注于這個市場的領先者,就會發現它并不像表面那樣波瀾不驚:在今年的4至6月,全球電腦領頭羊惠普的筆記本和臺式電腦部門的營業額同比增長為28%,而其筆記本電腦銷售額的增長更是達到了54%;而蘋果的電腦產品在2007年第一季度的增長率達到了43.1%,在過去九個季度,其平均增長接近30%。
而且,這個行業其實在經歷著一個關鍵性的變革時刻:到今年年底,全球最大的電腦市場美國,筆記本的市場份額將高于臺式機。在日本,這個換代已經完成。2006年,筆記本銷量增幅為27.7%。
這就是玄機所在:這個行業遠沒有到無法實現高增長的程度,唯一的問題是,該怎么做?
答案實則并不復雜。過去的15年時間里,PC的增長主要依賴于服務器和企業的大規模采購,這種巨大的需求讓戴爾等長于規模化生產的公司贏得了位勢。但當這個市場逐漸飽和,其增長機會就轉向了真正屬于個人的電腦。
比如惠普正變得前所未有的時尚。你是否看過它的電視廣告?那些由說唱歌手Jay z、時裝設計師王薇薇拍攝的用兩只手展示個性化電腦應用。猜猜這組廣告的制作者?一個出自美國音樂界的黑人,給麥當勞設計“我就喜歡”廣告語的“趨勢捕捉者”。
惠普所抓到的機會,也是戴爾所忽略的,正是惠普的那句廣告語:電腦,重新變個人化了(Computer is personal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