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情緒“有感于內,必形于外”。童心的純真,讓這些生動的情緒百分之百、不加修飾地表現出來。看著寶貝情緒舞臺的多姿多彩,我們如同看見一顆至清至純的童心。然而,舞臺上也會上演令人擔心的一幕,一些看似不良的情緒正悄悄爬上寶貝們純真的臉頰。
寶寶在各個階段會有哪些情緒問題?讓我們來看看奇奇媽為奇奇記錄的情緒日記——
2004年5月6日寶寶剛出生
“哇——!”一聲響亮的啼哭劃破了醫院走廊的寧靜,寶寶誕生了,清脆的啼哭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有力宣言,而我,已經是媽媽了,興奮與自豪溢滿心房。
產房外的爸爸心急如焚,寶寶的啼哭,讓原本坐立不安的他,一陣狂喜:“生了!生了!”此后的幾天,全家都圍著這個小家伙轉。然而,一切健康的兒子卻總喜歡在半夜啼哭,那一聲緊似一聲的哭聲,讓我這個新手小媽備感無助。
情緒關健詞:哭
情緒解碼:哭,是寶寶最初的心理語言。由于寶寶還不能用語言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因此,哭是寶寶用來表達身體的狀況和自己意愿的一種方式,以引起父母的關注、親近和滿足。所以,身為父母,需要關注寶寶啼哭背后所隱藏的信息,才能幫寶寶解決他的需要。比如,肚子餓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抱;厭煩了需要別人來逗樂:不舒服了需要引起大人注意……
TIPS:寶寶在前3個月的時候,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持續性啼哭現象,這可能是由于寶寶的敏感所致,喂奶、撫觸等方式一時之間可能都不會有什么效果,這時,媽媽切忌焦躁,心平氣和,繼續用愛心和耐心呵護寶寶,用抱抱、親親等身體的接觸來使寶寶慢慢安靜下來。

2004年11月10日寶寶6個月
昨天,老家的舅舅風塵仆仆地來到杭州,說要看看他的小外甥。奇奇睜大了眼睛,舅舅伸手想要抱抱,沒想到,“哇”的一聲,寶貝哭著扭頭撲向了我。
“寶貝,這是舅舅,跟舅舅打聲招呼。”可怎么說小家伙就是不愿意再看舅舅一眼。一旁的姥姥笑著說:“他這是怕生呢!”
情緒關鍵詞:怕生
情緒解碼:這個階段的寶寶情緒變化更為豐富,他會對陌生人產生“害怕”或“害羞”的情緒。看到親人或是熟悉的人,寶寶會張開雙臂,身體撲向親人,要求摟抱、親親;如果看到陌生人,往往習慣躲到熟悉的大人身后。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嬰兒出生后能感知到人臉的模樣,他特別喜愛母親的臉,以后逐漸辨認出親近的人和陌生的人,辨認出他們臉的模樣的不同,而5~6個月開始嬰兒有了明顯的記憶力,“認人”到“怕生”是他認識能力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變化,說明嬰兒的感知和記憶能力在發展,對親人和陌生人能加以區分,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寶寶對陌生人不熟悉,不喜歡,他就會感到不安全,所以產生了“怕生”現象。
TIPS:教育膽怯、退縮、害羞、害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孩子,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信心,不斷鼓勵他,積極正向的情緒態度遠比訓斥、責備更有效。
2005年4月3日寶寶11個月
最近,我的工作是越來越忙了,但還是堅持中午回家給寶寶母乳喂養。一來可以保證奇奇的營養,二來也可以緩解他想念媽媽的情結。但是我的如意算盤卻不能如愿。
近幾個月,寶寶特別粘人,只要我回家,他就不放我走,哭鬧不止。好不容易穩定了他的情緒,好言相勸:“寶寶長大了,要懂事,媽媽現在要去上班。賺了錢才可以給寶寶買玩具呀。媽媽很快就會回來。”好久,奇奇才抽泣著答應了。可開門走的那一刻,他又抱著我的腿,一臉的委屈,真是心疼……
情緒關鍵詞:依戀
情緒解碼:母子依戀是人類情感發展的基礎和源泉,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很深遠的影響。嬰兒是通過母親來認識社會的,在喂奶的時候,嬰兒在母親的懷抱里獲得溫暖、舒適與親情,會建立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寶寶以后發展和諧人際關系的基礎。
大多數寶寶在6~8個月的時候開始對媽媽的離去表現出不安和悲傷,有的則會哭鬧不停,同時對陌生人表現出緊張和焦慮:而媽媽的出現會使寶寶再一次感到愉快,并能在媽媽身邊安心游戲,對因陌生人引起的焦慮和不安,也隨著媽媽的出現而有所減輕。這種情緒在寶寶9~12個月的時候越顯強烈。因此,父母在這段時間應特別注意寶寶的情緒變化,及時滿足寶寶的情緒需求,以免造成情緒問題。
TIPS:父母要和寶寶建立良好的安全性依戀關系。父母要用熱情、溫和的語言與寶寶交流,鼓勵、支持寶寶獨自一人玩耍,多關注寶寶的言行舉止。
2005年8月15日寶寶15個月
鄰居張大爺養了一只貴賓犬,叫“尼克”,每天吃過晚飯,張大爺總是會帶著他的狗出來溜溜,順便和街坊鄰居吹吹牛。
今天吃過晚飯后,我帶著奇奇到小區里乘涼。正巧碰上出來溜狗的張大爺。老人家可喜歡寶寶了,見了寶寶就來逗。平常奇奇都很活潑,但今天卻一聲不響,眼睛只瞅著一旁的“尼克”,小手死命拽著我的衣服。當老人家伸手想抱抱他時,小家伙一扭頭抱著我的脖子,說:“媽媽,怕!”
情緒關鍵詞:恐懼
情緒解碼:恐懼是人面臨不可預知的危險事物時出現的焦慮感、危機感和無助感。兩歲前,孩子的恐懼情緒主要表現為對強烈的聲、光、物的驚恐。驚恐的對象可以是陌生人或是黑暗、強光或強烈的聲音刺激,各種動物,馬路上來往的汽車,想象中的恐懼事物等等。處在驚恐中的孩子很容易產生不安全感、焦慮感和無助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安慰和輔導,就會逐漸地形成恐懼傾向并發展成為膽怯、畏懼、退縮等人格行為,阻礙孩子的身心健康。
TIPS:對于處在恐懼中的寶寶,父母更需要給予特別的照顧、安慰和鼓勵,尤其是語言和身體的安慰。親子間的交流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和擺脫恐懼陰影,家長要有一定的耐心。
2006年10月23日
奇奇最近很不聽話,總喜歡跟大人對著干。玩好玩具,讓他把玩具收拾好,他扭頭就跑;去超市看他喜歡的玩具,也不管家里同類的玩具快堆不下了,哭著鬧著就是要買;該吃晚飯的時候,卻要看動畫片……是不是孩子到這個年紀都會這樣叛逆?
今天,他又把鄰居家的小妹妹惹哭了,僅僅是為了一輛玩具小汽車誰先玩的問題。帶他去道歉,就是不肯開口。我希望我的寶寶健康快樂,但前提并不是增加別人的痛苦。
情緒關鍵詞:反抗
情緒解碼:這個年紀的寶寶有點不聽父母的話,并且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們把這個時期稱為“第一反抗期”。寶寶的反抗與成人的反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寶寶的反抗行為不是成人的那種故意針對性的對抗行為,這種反抗只不過是一種自我意識萌芽和發展的階段性的表現而已。這個階段寶寶具有自我中心性,他們做的事情總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只是想達到自己的欲望,而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反抗,是這個時期兒童心理發展的正常表現。
TIPS:面對寶寶的頑皮、任性、固執和不聽話,父母要積極理性地認識和對待孩子的這種“叛逆”,用輕松活潑的語氣和幽默感去和寶寶溝通,不能因為寶寶的頑皮而對他實行嚴厲的懲罰。
寶寶情緒溝通4法則
1、肌膚接觸法
父母和寶寶的肌膚接觸其實是一種很好的親子溝通法。擁抱、親吻、撫觸……都能讓寶寶感受到來自父母對他的呵護,他會在接受到父母的愛的同時建立安全感。特別是當寶寶與媽媽長時間分離的時候,他更需要來自媽媽的愛撫。這是親情的直接體現。
2、語言對話法
利用語言來和寶寶溝通有助于改善兒童的不良情緒。早期的親子面對面交流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形式和內容都有所改變。一般情況下,0~1.5歲的時候是以父母說話為主;1.5~2.5歲的時候是親子間的相互交流為主;兩歲半以上應以傾聽孩子說話為主。但不管是采用什么方式,這都是一種有效的感情溝通法,他可以讓你更直接地了解孩子的需要。
3、目光交流法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此眼神的交流更能洞察孩子的內心世界。當父母凝望孩子的時候,眼睛里流露出來的溫柔能給寶寶帶來勇氣。不要以為寶寶還小,無法領會眼神間傳遞的信息,他同樣能在你的眼神中看到你是生氣還是喜悅。
4、親子游戲法
游戲是每個孩子的最愛。和寶寶玩游戲可以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在游戲中,你走進了孩子的世界,了解他們的喜好。一些可以幫助孩子體驗和認識世界的游戲不但可以愉悅孩子的心情,還可以提升他們的智能。輕松、歡樂、和諧的親子氣氛是孩子健康、開朗情緒形成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