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和許多讀者一樣,對洛伊馬這個地名感到陌生,其實不是你孤陋寡聞,這的確是一個不大知名的地方,它位于芬蘭,是歐洲的一個小鄉村。
1897年6月13日,一個叫帕沃·魯米的男孩在這個小鄉村出生。童年時的魯米家境貧寒,13歲時,還是個孩子的他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謀生,在一家商店里當搬運工。這是一份十分繁忙的工作,不僅沒有確定的上下班時間,還必須腿腳勤快,隨叫隨到。艱苦的生活,繁重的勞動,不僅沒有使少年魯米倒下,相反卻鍛煉了他的意志。漸漸地,他對跑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從事田徑訓練,并參加一些比賽,在比賽中嶄露頭角。
帕沃·魯米的人生輝煌源于安特衛普奧運會。
1920年,23歲的魯米參加了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的第7屆奧運會。5000米比賽的發令槍聲響后,第一次參加國際大賽的魯米沖到了前面,緊跟在他后面的是法國選手約瑟夫·吉耶莫。一路領先讓沒有大賽經驗的魯米以為勝券在握,他情不自禁地向觀眾揮手,似乎在對觀眾說“為我的第一枚奧運會金牌喝彩吧!”
200米,吉耶莫抓住了跑道上這最后的一段距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過了終點。
魯米目瞪口呆。
3天后,在參加10000米比賽時,魯米與吉耶莫再度相逢。吸取5000米失敗教訓的魯米不再領先跑在前面,而是如影隨形地緊跟吉耶莫。剩下最后一圈了,魯米變成了3天前的吉耶莫,他像離弦的箭一般超越對手后沖向終點,奪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枚奧運金牌。
幾天后,魯米在8000米個人和團體賽中再次獲取了兩枚金牌,成為這一屆田徑賽上獲金牌最多的選手。
這只是帕沃·魯米攀登巔峰的開始。
1924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8屆奧運會上,魯米用顯赫的成績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
1500米和5000米兩項比賽中間只間隔了75分鐘。魯米報名參加了這兩項比賽。當時曾有人預言,魯米弄不好會“雞飛蛋打”。在參加1500米出賽時,槍聲一響魯米就沖了出去并第一個到達終點,被他甩在后面的美國選手莫特拉爾德則一到終點就昏倒在地失去了知覺。75分鐘后,魯米又精神飽滿地出現在了5000米的起跑線上,并再次奪得了桂冠。
魯米以完美的長跑技巧和驚人的體力奇跡般地奪得1500米、5000米、3000米團體、10000米越野跑個人和團體5枚金牌,成為田徑史上在一屆奧運會獲金牌最多的運動員。
人們稱第8屆奧運會為“魯米奧運會”。
奧運會結束后僅僅一個月,在一次比賽中,魯米又創造了10000米30分6秒2的世界紀錄。
1928年,第9屆奧運會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行。在10000米的角逐中,已過而立之年的魯米奪得魁首,并在5000米和3000米障礙賽中獲得銀牌。
1932年,35歲的魯米壯心不已,希望在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上再次奪冠。但是,一個國際體育組織認為魯米在一次比賽中接受他人的饋贈,違反了奧林匹克有關“業余”的條例,從而使他最終失去了第4次參加奧運會的機會。
3次參加奧運會獲得9枚金牌,3枚銀牌,魯米成為奧運會田徑賽中獲得金牌最多的運動員之一。不僅如此,魯米在自己的田徑生涯中共22次打破世界田徑紀錄,這樣的“大豐收”在田徑史上屈指可數。他被譽為“飛行的芬蘭人”。
1933年,已經36歲的魯米宣布退役。退役后成為一家商店老板的魯米仍然關注著芬蘭的田徑運動。人們也沒有忘記這位杰出的長跑家。1933年,魯米應邀前往美國,美國人民送給他一件珍貴的禮品——金跑鞋,魯米把它贈給了國家,這雙鞋今天還陳列在赫爾辛基體育博物館的大櫥窗內。
1950年,魯米被美聯社評為20世紀50年代世界最佳田徑運動員。
1973年,這顆光彩照人的巨星在走過76個春秋后隕落了。芬蘭人民沒有忘記這位20年代世界田壇的偶像,在赫爾辛基的奧林匹克運動場上為他建立了塑像,讓人們永遠記住這位“超人冠軍”的赫赫功績。
1982年,芬蘭天文學家發現了第1941顆太陽系行星。按照慣例,這顆行星需要一個名字,于是,有人提議將其命名為“帕沃·魯米”,以此來紀念這位杰出的同胞。用運動員的姓名命名,這是世界體育史上唯一的一次,“帕沃·魯米”成為世界上第一顆以運動員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帕沃·魯米因此成為迄今為止第一位走入太空的奧運會冠軍。
哲人康德說:“這個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讓人們的心靈感到深深震撼——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還有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夜晚,讀過這篇文章的你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會記起有一顆“帕沃·魯米”小行星靜靜地懸掛在那里,它是唯一一顆名副其實的奧運明星,魯米的英名,永遠與這顆行星同在。
1987年,國際田聯慶祝成立75周年,帕沃·魯米因在1924年第8屆奧運會上取得的偉大成就被評選為75年來“100個金色時刻”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