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醫生:
近一個月來我上腹部不適、反酸、乏力、身上皮膚長了一些丘疹,但沒在意。一天,在吃食物后感到食管疼痛,自覺有劃傷感。翌日發燒38~2左右,自服利復星6片后體溫降至正常,但食管不適無緩解,求治消化科專家。后經胃鏡檢查,發現食管上、中、下段有多個0.2~0.4厘米大小不規則的奶酪樣白色斑塊,剝離斑塊后其黏膜色紅伴糜爛,邊緣充血水腫。食管分泌物化驗發現大量念珠茸孢子茵絲。醫生說我是患了霉菌性食管炎。我該咋辦?應當如何治療?
張拿(江蘇)張拿讀者:
霉菌性食管炎屬消化道念珠菌病之一,常表現為吞咽困難和吞咽痛,進固體食物和熱飲時吞咽困難明顯,部分病人可有胸骨后疼痛或背痛,當發生穿孔時吞咽痛加重且可以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難及吞咽痛可使病人拒絕進食,以致體重減輕。患者可以因念珠菌的致敏作用發生皮膚或內臟的過敏反應。皮膚過敏可出現濕疹、蕁麻疹、環狀紅斑等。發生在消化道的過敏類似胃炎,或結腸過敏,出現胃腸不適、腹瀉癥狀;發生在呼吸道者類似過敏性鼻炎或哮喘。此病診斷依靠內窺鏡檢查及分泌物涂片找念珠菌。
霉菌性食管炎的感染途徑有外源性和內源性之分,發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多數病人為原發性無誘因的外源性感染,病灶常局限,預后好;繼發性多為內源性感染,常有播散性病變,病人抵抗力低下,預后較差。
保護皮膚清潔和干燥,是預防外源性感染引起的霉菌性食管炎的重要措施。想方設法去掉各種誘因,不斷提高機體抵抗力,對預防本病十分重要。內科藥物治療是主要治療措施,常用藥有氟康唑、酮康唑、克霉唑等。在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胃腸反應及肝功能損害。有狹窄、穿孔等合并癥時,可予以外科手術治療。
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