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有個失業婦女名叫瑪莉亞,她在市內一家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別出心裁的廣告:“您若需要眼淚和笑聲,本人大量供應,哭與笑均表情逼真,形象感人,價格公道,令君滿意。”從此,她家門庭若市,生意興隆,每周至少能接到15宗“業務”,多時達28宗,每次收費30美元,收入頗豐。當她參加客戶的送葬隊伍時,身穿黑衣喪服,跟在棺材后面,由兩人攙扶,哭得淚水滂沱,死去活來。不到兩個小時,她馬上又換上漂亮華麗的禮服,出現在一家辦喜事的客廳里,笑容滿面,彬彬有禮,笑聲朗朗地招呼前來祝賀的來賓們。結果怎么樣?幾年后,這種頻繁的精神失常、一時悲一時喜的繁忙業務,致使瑪莉亞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住進了精神病醫院,在她不足50歲時便與世長辭了。所以,醫家告誡諸位:悲喜無常,壽命不長。
人的情緒變化應當自然,才有利于身體健康。如果喜悲無常,交替變化太快,會導致人體內分泌的嚴重紊亂,對人體極為有害。我國古代醫家就曾指出:處世為人,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言之,就是不要以某種值得慶幸的事情過分地高興,也不必因某種不幸的事件而陷入無限的悲痛之中,把萬事萬物看淡一點,要保持精神上的穩定。大喜大悲都是對人體十分有害的不良情緒。祖國醫學認為:喜傷心,悲傷脾。脾臟受到了損害,肯定睡眠不好,吃飯不香,有害自身健康。“喜”雖然是好事,但不能過了頭,有道是,喜極生悲,物極必反,高興得過分了,會走向事物的反面。《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之后,因興奮過頭而患了瘋病,還是他的屠夫丈人一巴掌把他“治”好的。再如“悲”,因悲傷而吃不下飯、喪失生活的勇氣,甚至自殺的現象經常發生。一個人長期處于悲傷的情緒中,容易導致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嚴重紊亂,免疫力直線下降,催人早衰,嚴重者還會危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