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離婚率的上升,父母單方更改孩子姓名的情況逐漸增多,引發的矛盾也呈上升趨勢。那么,離婚后,孩子究竟該跟誰姓?

1、女兒改隨自己姓法院判決應改回
案情:
李先生和高女士婚后感情不和,雙方協議離婚,4歲的女兒李玲由母親高女士撫養。在高女士撫養女兒李玲時,未與李先生協商,私自將女兒李玲的姓名變更為“高玲”,并于2003年6月向公安機關辦理了姓名變更。李先生得知后,以高女士侵權為由,于2006年12月向法院起訴,要求高女士恢復女兒原名。法院在判決中支持了李先生的訴訟請求,判令高女士恢復女兒原名。
點評:《婚姻法》規定,父母均享有子女隨其姓的權利,但對子女個人來說,其姓名一般是出生后由父母雙方協商一致而確定的,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生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子女在未成年前,無論父母是離婚還是再婚,對子女姓氏的變更應協商一致,否則不得隨意變更。本案中,李先生和高女士在子女出生后,雙方共同確定了女兒的姓名為李玲,是真實意思的表示。在雙方婚姻關系結束后,高女士卻未經對方同意,私自將女兒的姓名變更,侵犯了李先生對女兒監護職責的行使,其更改女兒姓名的行為無效,所以,法院依法做出了上述判決。
2、10歲兒子姓什么自己有權做決定
案情:
趙先生與黃女士因感情不和協議離婚,12歲的兒子趙康隨母親共同生活,趙先生不定期地去前妻處探望兒子。有一天,趙先生在檢查兒子作業時發現兒子已改名為“黃浩羽”,趙先生認為黃女士不應擅自改兒子的名字,于是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恢復兒子原來的姓名。法院在審理過程中,鑒于孩子已超過了10周歲,具備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法院征詢了他本人的意見。在法官面前,孩子堅持說,名字是自己和媽媽一起查字典改的,自己也喜歡更改后的姓名,愿意叫“黃浩羽”這個名字。于是,法院判決駁回了趙先生的訴訟請求。
點評:父母作為子女的監護人,在確定子女的姓名時,應該從子女的利益出發,并盡可能地考慮他們的意見,維護子女的姓名權。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中規定:“父母雙方對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生活發生爭執的,應考慮該子女的意見。”由于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具備一定的表達自己意愿的能力,所以從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應考慮他們的意見。本案中,孩子的年齡已超過了10周歲,應考慮其本
人的意見。孩子自己同意更名為“黃浩羽”,符合法律規定。
3、擅自改姓名有錯拒付撫養費不當
案情:
李某與姜某因感情破裂于2005年5月離婚,當時年僅5歲的女兒李蕊,由母親姜某撫養,李某每月承擔女兒撫養費200元。2006年8月,姜某經人介紹和在縣城做生意的劉某結了婚,女兒隨母親和繼父劉某一起生活。2007年1月,姜某在給女兒辦理入學手續時,劉某嫌一家三口人3個姓不好聽,姜某便擅自將女兒的名字改為“劉蕊”。李某在獲悉其親生女兒被改隨其繼父姓“劉”后,非常生氣,多次找到姜某,要求其把女兒的姓名改回姓“李”,姜某對此始終不予理睬,于是,李某拒絕支付女兒的撫養費。后雙方多次吵鬧,李某將姜某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決,姜某私自更改女兒姓名的行為無效。姜某則提起反訴,要求李某繼續承擔女兒的撫養費。
點評: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若干具體意見》的司法解釋第十九條規定,“父母不得因子女變更姓氏而拒付子女撫育費。父或母一方擅自將子女姓氏改為繼母或繼父姓氏而引起的糾紛,應責令恢復原姓氏。”姜某在未協商的情況下,擅自將女兒的姓改為繼父姓氏,侵犯了其前夫李某的合法權益,明顯有錯;李某以此為由,拒不承擔子女撫養費,其行為違反法律規定,不予支持。于是,法院依法判決,姜某繼續使用女兒的原姓名李蕊,李某每月繼續承擔女兒撫養費200元。
綜上,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一般而言,子女出生后,其姓名是經父母雙方協商一致后確定的,因此孩子姓名的變更,同樣應由雙方協商一致。特別是父母離異后,為了使未成年人順利健康地成長,父或母以及孩子,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更改未成年人的姓名。當然,作為子女,對自己姓名的命名享有自主權,但如欲更改父母已確定的姓名,應當在成年以后。未成年人尚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對其姓名的命名,應當尊重父母雙方的共同意見。
責編/小苑ylyma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