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未雨綢繆
而今,相當一部分人的健康狀況如果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健康概念的定義“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虛弱,而且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滿狀態”來評估,基本處于不盡如人意的邊緣地帶;工作、生活節奏的滿負荷運轉令人們身心疲憊,為了生計而打拼的生存壓力讓人們不堪重負,加之不盡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身體反應不良、失眠、乏力、疲倦、氣短、心悸等癥狀,心理情緒上的低落、萎靡、心煩、焦慮等特征,情感意識方面的冷漠、孤獨、空虛、無助等表現,都使亞健康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
一、亞健康趨向低齡化
權威調查顯示,最近20年我國青少年的體質持續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忙于學習,鍛煉時間越來越少,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小嘉本是一個聰明活潑的孩子,到了二年級后,除正常的課程,學校又給他們增加了奧數等課程,而且老師布置的作業一天比一天多。小嘉作為特長生,每天晚上11點多才能睡覺。漸漸地,小嘉的父母發現兒子變得有些沉默寡言,而且經常感到身體不舒服。兩天前,他又說自己胸悶、難受。但到醫院檢查,醫生卻說他身體并沒有疾病。
16歲的冬冬,自從上高中后,就經常頭暈頭痛、多夢、上課無精打采,學習受到了很大影響。到醫院做過不少檢查,沒有查出任何問題。醫生說冬冬沒有病,冬冬卻不信,因為癥狀是在自己身上,自己的痛苦自己體會得到。為了治病,家長帶著冬冬找了不少醫生,也吃了很多藥。一些藥在剛開始吃的前幾天還有一點效果,但很快就不行了。最后的一位醫生認為冬冬并不是患了什么重病,而是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他建議冬冬不用吃任何藥,只需加強體育鍛煉,放松緊張的心情。聽從這位醫生的建議后,不到兩周,冬冬的癥狀就消失了。
那么,何謂亞健康呢?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不健康癥候反應,可以稱之為疾病的早期反應。處理得當,則身體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患病。亞健康在社會群體中蔓延的嚴峻性在于,如果說此前大家更多地是在都市白領乃至上班一族中關注這一健康領域的“流行癥狀”,那么現在,現實在無情地警示人們,亞健康這一時代文明進程中的慢性疫情,正在潛移默化地趨向低齡化,以不容回避的態勢在眾多青少年中滋生。
二、“未老先衰” 的危害不容忽略
亞健康低齡化現象,似乎是個叫人難以費解的悖論,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青少年又怎么會和亞健康這個“成人病”、“職業病”掛起鉤來呢?其實,當越來越多的孩子承擔著與他們年齡不相匹配的繁重課業負擔的時候,當為數眾多的孩子終日沉湎于上網及網絡游戲這個虛幻世界不能自拔的時候,體質下降、體能減退、情緒萎靡這類亞健康的明顯癥狀,便通過食欲不振、精力渙散、代謝紊亂等可知可感的形式,令人憂慮地表現出來。亞健康狀態還容易使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和代謝性疾病乘虛而入。
在部分家長和老師看來,亞健康低齡化現象雖愈來愈普遍,但鄭重其事地把它提出來,似乎是小題大做。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亞健康低齡化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不僅體現在生長發育上,更反映在人格完善上。亞健康給孩子帶來的食欲不振、代謝紊亂等現象,造成機體營養素攝入不均衡,影響骨骼、神經等系統的發育。而且,亞健康帶來的悲觀、沒耐心、沒興趣等負性情緒,更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素養的大敵。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亞健康就像潛伏在孩子身上一個需要警惕的腫瘤,即使還沒有判定它的潛在危害,也必須及早根除。否則,亞健康會慢慢地從身心健康的各個方面吞噬人的身體和心靈,讓人筋疲力盡,后患無窮。
三、為亞健康遠離青少年開良方
A、思想意識方面,無論家長、學校還是青少年自身都需認識到,“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會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18世紀的教育家盧梭)。所以,望子女成龍、成風的家長,以及塑造未來合格公民的教育者,必須確立理性科學的人才觀、親子觀、評價觀、教子觀等新觀念,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對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孩子要進行綜合干預,可使其恢復到健康狀態而避免演變為疾病狀態。
首先,正視壓力。要認識到生存中有壓力是必然的,必須學會以積極的身心狀態應對各種挑戰。引導健康不良的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習慣,適當進行有氧鍛煉,以增強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以輕松的姿態對待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與挑戰。鼓勵他們以健康的心態逐步去適應社會,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對個別亞健康癥狀嚴重影響生活學習的孩子,可到正規醫院進行心理治療,或進行自主神經調節、用緩解焦慮及抑郁的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
B.健康保健方面,首先要保證睡眠。睡眠時生長激素的分泌量最多,身高的增長能力最強。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兒童,這個階段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晚上分泌的生長激素特別多。由于學生用腦時間長,腦細胞始終處于疲勞狀態,而良好的睡眠可給大腦補充養分,保證學習、生活時精力充沛。每天睡眠時間保證6~8小時,最好保證午睡半小時。
第二,均衡營養。要注意攝入脂肪類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因為這類營養是大腦細胞正常代謝所必需的,及時補充可有效改善人在承受巨大的學習、心理壓力時的迅速消耗。但是學習再緊張,家長都要注意不應讓孩子將壓力帶到餐桌上來,進食速度過快,食物未得到充分咀嚼,不利于口中食物和唾液淀粉酶的初步消化,會加重腸胃負擔;咀嚼時間過短,飽脹感來得比較慢,容易超量進食,長此以往,容易誘發肥胖。
第三,曬太陽。要養成每天上午光照半小時的習慣,對于經常處于萎靡狀態、有憂郁傾向的孩子來說更為必要。
第四,培養興趣。培養健康的興趣,既可充實業余生活,還可豐富心靈,甚至還能夠輔助治療一些心理疾病,防止亞健康向疾病轉化。
最后,戶外活動。每周抽時間到郊外接受光照,呼吸負氧離子濃度較高的新鮮空氣,可以調節神經系統,減少抑郁的發生。
四、合理食療驅逐亞健康
最后,可以通過科學飲食驅逐亞健康這個隱形殺手遠離孩子,重要的是要對癥下“藥”:
1、失眠煩躁健忘時:多吃富含鈣、磷的食物。含鈣多的如大豆、牛奶、鮮橙、牡蠣;含磷多的如菠菜、栗子。
2、神經敏感時:神經敏感的人適宜吃蒸魚,但要加點綠葉蔬菜,因為蔬菜有安定神經的作用。
3、體瘦虛弱:體瘦虛弱的人適宜吃燉魚。
4、筋疲力盡時:可嚼些花生、杏仁、腰果、胡桃等干果,對恢復體能有神奇功效,因為它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鈣和鐵,以及植物性脂肪,卻不含膽固醇。此外,蛤蜊湯、青椒肉絲、涼拌蔬菜、芝麻、草莓等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適度的熱量,能保護并強化肝臟,不妨多吃些。
5、丟三拉四時:做事丟三拉四、虎頭蛇尾、粗心大意時,應補充維生素C及維生素A,增加飲食中的果蔬數量,少吃肉類等酸性食物。富含維生素C及A的食物有辣椒、魚干、筍干、胡蘿卜、牛奶、紅棗、田螺、卷心菜等。
6、大腦疲勞時:堅果,即花生、瓜子、核桃、松子、榛子等,對健腦、增強記憶力、有很好的效果。堅果內人體必需的脂肪酸亞油酸的含量很高,而且無膽固醇,所以人們常常把堅果類食品稱為“健腦”食品。另外,堅果內還含有特殊的健腦物質如卵磷脂、膽堿等,所以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它的營養、滋補作用是其他食物所不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