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中國有個商人騎著駱駝,馱著兩袋大蒜,長途跋涉來到阿拉伯。阿拉伯當地酋長熱情地招待了這位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客商。客商把兩袋大蒜作為見面禮,送給阿拉伯的當地酋長。此前,在阿拉伯地區居住的人從未見過大蒜,更沒有吃過大蒜。酋長嘗過大蒜,感覺這東西味道非常不錯,是他從來都沒有吃過的美味。高興之余,酋長把一袋金子作為回贈的禮物,送給了中國商人。
這個中國商人回國后,引起了第二個中國商人的羨慕。第二個中國商人想:他用兩袋大蒜就能從阿拉伯人那里換回一袋金子,我如果用比大蒜更值錢的瓷器去和阿拉伯做交換,一定能得到更大的收益。于是,這第二個中國商人用駱駝載上兩箱瓷器來到了阿拉伯,接待他的仍是接待過第一個中國商人的那個酋長。第二個中國商人把兩箱瓷器送給了酋長。酋長非常滿意和高興,決定回贈中國商人最好的禮物。酋長認為送金子做禮物不足以表達謝意,想來想去,他認為大蒜比金子更金貴,所以就把從第一個中國商人那里得到的一袋大蒜回贈給了第二個中國商人。
第二個中國商人無論如何也想不通,他萬里迢迢趕到阿拉伯做貿易,得到的卻是一袋大蒜!
相似的玻璃鏡子在中國明朝時期還是稀罕物,但它在歐洲已經成為老百姓的日常用品了。歐洲有個傳教士來到中國,一天,他正在甲板上拿著一面玻璃鏡子照自己臉上的粉刺,一個中國的鹽商從他身邊經過,一不小心碰掉了傳教士的鏡子,鏡子落地,摔成了碎片。鹽商俯身拾起一瓣碎片,一看竟能清晰地映照出自己的臉來,他非常驚訝,這要比家里的銅鏡子看得清楚多了。他又拾起其他玻璃碎片,都能非常清晰地映照外界景色。于是鹽商掏出十兩銀子要買這些鏡子碎片,傳教士看到銀子兩眼放光,十兩銀子夠他在歐洲買一千面鏡子也不止呢!他立刻同意出讓。
傳教士回國后,到處找人炫耀他和中國鹽商的這次交易。另外一個歐洲傳教士也想如法炮制。他帶著歐洲制造的望遠鏡找到那個中國鹽商,說要和他換寶貝。中國鹽商端起望遠鏡,近瞧瞧,遠瞅瞅,果然是新奇玩意兒,他愛不釋手。為了答謝傳教士的“深情厚誼”,鹽商送給傳教士一個大箱子,說這里面收藏著最好的禮物。傳教士高高興興地把箱子運回住處,他打開箱子,發現里面套了個箱子,再打開,還是箱子,他一連取出8個由大到小的箱子,最后看到一個小布包,打開一看,竟是一枚玻璃鏡子的碎片!
在你眼里是垃圾的物品,到了別人眼里卻成了寶貝,反之亦然。正所謂,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寶貝,也沒有絕對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