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職的工傷保鮮待遇怎么落實?
編輯同志:
2004年11月。我們孩子受兼職單位委派去外地參加工程初步設計審定會,由當地單位派員派車接待。由于飛機晚點。到達已是晚上。當地單位安排外出吃夜宵,稱邊吃邊聊(即第二天開會事宜)(孩子曾提出不用外出吃飯)。在飯后回招待所的途中發生車禍,孩子在車禍中不幸罹難,孩子無責任。請問:此事故可否認定為工傷?
我孩子業余兼職多年。但未與養職單通過訂合同。對兼職單位,我是否可以向其主張賠償?如何提出工傷保險賠償?
讀者 張民
張民讀者:
根據《關于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勞社部函[2004]256號)第一條的規定:“職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同時就業的,各用人單位應當分別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發生工傷。由職工受到傷害時其工作的單位依法承擔工傷保險責任。”您孩子所在的兼職單位應當依法為您孩子繳納工傷保險費,并承擔工傷保險責任。鑒于您孩子是在因公外出期間。因為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符合工傷認定的條件,應當認定為工傷。
雖然您孩子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只要能出示相關的工資證明、人證即可。
要提醒您的是,超過工傷保險申請的1年期限后。原則上不得認定為工傷。也失去了向人民法院提起工傷保險賠償的勝訴權利。如果您希望獲得工傷保險賠償的話,應該先提起勞動仲裁,然后再進行民事訴訟。
江蘇省連云港市天翔集團46號 王利平
烈屬待遇能否轉移?
編輯同志:
我母親是一位烈士遺屬,去世的時候79歲。從1980年政府就給她發烈屬撫恤金。從每月9元,到后來每月198元。母親在前夫犧牲后改嫁給我父親,生有三個子女,她與前夫的女兒也帶過來與我父親一起生活(當時她只有六七個月大)。后來兄弟姐妹都成家各自獨立,唯有我與母親一起生活。母親是2001年去世的,20多年一直是我負責照顧老人家,她與前夫的女兒沒有接她去過一次,病中也沒有來照顧。但是母親的1200元喪葬費她卻執意全要(后來拿走600元),實際上她沒有料理母親的后事,全是我和兄弟辦的。現在她把母親的烈屬證也拿走了。其實她本人已有一份,現在她手里有兩份了。我想問問:喪葬費應該怎樣處理?沒有了烈屬證,像我這樣一個與母親生活這么多年,本身又有殘疾的老人(我已61歲)能否享受母親死后的待遇?(聽說還可以給些補貼)或者我能否得到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
我不懂有關的法規定定,盼望得到您們的解答和幫助。
讀者江蘇省啟東市 品洲
品洲讀者:
根據你的來信所述情況為你作些解答。關于喪葬費的使用問題,首先要搞清喪葬費的性質。即喪葬費是用于安葬死者的費用,而不是遺產,因此不存在繼承的問題。喪葬費一般應用于安葬死者或補償給為死者生前墊付了治療費用等相關費用的人。所以你們兄妹之間應當本著這個原則決定你母親1200元喪葬費的使用。
至于你是否還能享受你母親烈屬待遇問題。應當說不可以。因為根據《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的規定,定期撫恤金是發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遺屬的:(一)父母(撫養人)、配偶無勞動能力、無生活費來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二)子女未滿18周歲或者已滿18周歲但因上學或者殘疾無生活費來源的;(三)兄弟姐妹未滿18周歲或者已滿18周歲但因上學無生活費來源且由該軍人生前供養的。對符合上述享受定期撫恤金條件的遺屬,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發給《定期撫恤金領取證》。
該條例還規定:享受定期撫恤金的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死亡的。增發6個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撫恤金,作為喪葬補助費。同時注銷其領取定期撫恤金的證件。
還有你問到關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問題,各地的具體標準可能會不盡相同,但總的原則是一樣的。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的規定,享受五保供養的人員范圍為: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周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
如果你符合上述條件,你可以向你所在的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村民委員會將依法定程序進行評議并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經批準的發給《農村五保供養證書》,開始享受五保供養待遇。
天津同華律師事務所律師 郜樹良 咨詢電話:022-27315741 手機:1330211059Q一
沒有離婚證如何辦結婚手續?
編輯同志:
我和前妻經法院判決離婚后。法院只發給7判決書,沒有發給離婚證,但我聽說在辦理再婚登記時,必須提供離婚證。請
讀者劉橋生
劉橋生讀者:
沒有離婚證同樣可以辦結婚。
目前。在我國,當事人離婚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由一方起訴至法院,由法院判決離婚或調解離婚;另一種則是當事人雙方簽訂離婚協議,在離婚協議中對子女撫養、財產分割、債務分擔等作出約定,再持離婚協議書到民政部門登記離婚。在法院離婚,法院只會發給判決書或調解書,而不發給離婚證,生效的判決書或調解書即能起到證明離婚的作用。在民政部門登記離婚,民政部門則會收回結婚證,發給離婚證。《婚姻登記條例》第五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的內地居民應當出具下列證件和證明材料:(一)本人的戶口簿、身份證;(二)本人無配偶以及與對方當事人沒有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的簽字聲明。”該規定并沒有要求,申請結婚登記的再婚當事人還應提供離婚證。你是被法院判決離的婚,因此,你只要出具上列證件和證明材料或外加人民法院的生效離婚判決書,就可以到婚姻登記機關辦理再婚登記,而無須提供離婚證。
汀西省興國縣人民法院 謝兼明
編輯同志:
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我非常喜歡田園風光。最近,我看中城郊農民的一幢別墅,價格較低,周圍均是農田,我非常滿意。但正在我準備付款時,家人卻提醒,農民的別墅不能買,買了也辦不了過戶手續。請問:城郊農民的別墅可不可以買?
讀者韓國升
韓國升讀者:
建造房屋的土地。因所有權不同而分為建設用地和毛基地。城郊別墅能否購買,關鍵看其土質。根據《物權法》第135條、137、143條規定,建設用地屬于國家所有,可通過有償出讓的方式進行開發建設,并以轉讓、抵押、出租等方式進入市場流轉并獲取利益。但如果別墅使用土地是農村宅基地則不能購買。
《物權法》第152條規定:“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權利,有權利用該土地建造及其附屬設施。”該條規定說明了宅基地所有權歸集體所有。《憲法》第10條也有同樣的規定。《土地管理法》第8條第2款規定:“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于農民集體所有。”這一規定,進一步將宅基地確定為歸農民集體所有。對于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物權法》第153條規定,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土地轉讓管理嚴禁炒賣土地的通知》第2條第2款中規定,農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準城市居民占用農民集體土地建住宅,有關部門不得為違法建造和購買的住宅發放土地使用證和房產證。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又強調:“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土地管理法》第62條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后,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所以,農村村民宅基地出賣的對象只能是村集體組織成員。根據《土地管理法》第63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所以。如郊區別墅使用土地為農民宅基地,處分別墅的同時也處分了宅基地,損害了集體經濟組織的權益,是法律法規明確禁止的,城市居民不具備購買別墅主體資格,其行為無效。今后也無法辦理有關過戶手續。
綜上所述,農村宅基地與建設用地性質不同。你在購買郊區農民別墅時,要查清別墅土地使用權性質。如是宅基地,則不能購買。
江蘇省東臺市委依法治市辦公室 單鵬凌
為吸毒者代買毒品也算嫌疑嗎?
編輯同志:
李某在個體戶林某處打工。2007年2月8日,林某讓李某到鄰縣購買毒品供自己吸食,并交給了李某現金30000元。李某返回途中被公安機關抓獲,當場收繳海洛因45克及剩余現金。有人認為,李某明知自己購買的是毒品。而采用隨身攜帶的方法將毒品從鄰縣購回,雖不是為了營利,實際也并未獲利,但同樣構成運輸毒品罪,因為法律并沒有規定該罪必須“以營利為目的”。也有人認為,李某只是一名打工仔,執行的是老板林某交辦的任務,自己并不能做主或抗拒,也沒有獲取除應得工資外的任何好處,故不構成犯罪。請問:哪種意見是正確的?
讀者康霖
康霖讀者:
上述兩種意見都是錯誤的,因為李某已經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根據《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條之規定,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指明知是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或者其他毒品,而非法持有且數量較大的行為。持有是指行為人把毒品帶在身上、藏在家中或其他地方、或者委托他人代為保管而處于自己支配的范圍之內。持有鴉片200克以上不滿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滿50克均屬數量較大。本案中:一是李某明知自己非法攜帶的是海洛因,仍攜帶在身,且攜帶期間為其所控制,屬于“自己支配的范圍之內”;二是海洛因數量達45克;三是雖然法律沒有要求運輸毒品罪必須“以營利為目的”,但運輸毒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供他人走私、販賣、制造毒品,而李某購買海洛因僅是供林某吸食,故不應對李某按運輸毒品罪論處;四是2000年《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已經明確規定:“為吸毒者代買用于吸食的毒品,代買者不是為了獲利,……代買的數量未達到《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條規定的構成犯罪數量標準的不以犯罪論處;數量達到《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條規定的構成犯罪數量標準的,托購者、代購者應認定非法持有毒品罪。”李某的行為明顯應在其列。
江西省興國縣人民法院袁梅李玉
編輯同志:
2006年7月20日晚,陜西西安某高校教師錢某陪其來西安出差的湖北某市財政局的大學同學葛某去該市某歌舞廳跳舞,歌舞廳門票為每人20元。兩人進入歌舞廳后,服務員詢問需要什么飲料和零食,兩人因吃過飯就沒有點。待兩人跳舞盡興之后準備離開時,服務員向兩人說明歌舞廳規定最低消費為每人38元,除門票費用外要兩人再交36元。錢某以未消費任何飲料和食品為由拒絕付款,雙方為此發生爭執。錢某可以拒絕付款嗎?
讀者郝文
郝文讀者:
你所問是一個涉及侵犯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的典型案例。
消費者自主選擇權,是指消費者在消費交易活動中,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選擇購買何種服務的權利。《民法通則》第四條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條都強調了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自愿原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更是具體規定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規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
本案中。歌舞廳強迫錢某和其同學最低消費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同時也違背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條關于禁止強迫交易行為的規定。因此,消費者錢某有權拒絕付款。此外,有關部門還應責令歌舞廳停止這種違法行為。
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包莊鄉法律服務所 李配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