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戶”曾經是中國的一個標志,標志著中國人走向市場經濟,然而,在改革開放20多年之后,“個體戶”正日益成為一個漸趨消亡的詞匯。
2007年9月18日,國家工商管理總局發布的數字表明:1999年全國有個體工商戶3160萬戶,到2006年6月底下降為2505.7萬戶,個體工商戶減少約650萬戶,平均每年減少87萬戶。
改革開放初期,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街頭小商販的崛起,那時全國各地都大張旗鼓地鼓勵小商販。但是1998年后,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城管”,清理整頓各種街頭攤販。其效應在1999年開始顯現。
面對個體戶數量減少,公眾創業熱情不再,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周伯華表示,對城市游商游販的管理將在年底前完成,不再一律封殺,比如可在經營地點、經營時間、經營項目上進行管理。
與此同時,對于個體工商管理費是否還要保留這一問題,也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發改委、財政部、工商總局和國務院法制辦正在研究個體工商管理費如何處理的問題,將提出一個整體方案。盡管這一方案的細節尚未可知,但記者的采訪卻發現,各地對個體工商管理收費的熱情不低。
個體戶去哪了?
根據工商總局的統計數據,1999年中國實有個體工商戶3160萬戶,到了2004年,這一數字下降為2350萬戶,而到了2006年6月,這一數據略有回升,達到2505.7萬戶。
面對個體工商戶的縮水,專家稱此非正常現象,7年時間,654.3萬戶個體戶消弭于無形,這個銳減的數字是個危險的信號。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認為,究其原因,沉重的稅費負擔、缺位的創業服務等,是抑制創業活力的關鍵因素。
也有人認為,個體工商戶銳減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隨著電子商務發達,越來越多的個體戶把店鋪開到了成本更小的網上。但目前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淘寶和易趣,網絡店鋪的總數加起來還不超過100萬個,即使加上其他的網絡店鋪,再減去其中的閑置網店、重復網店,網店總量也不會達到650萬個。
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周伯華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稱,個體工商戶的減少,收費不是主要原因,最大的一個因素,是個體工商戶走上了合作經營、合股經營、公司經營的道路。
持此觀點的學者也不乏其人,經濟學博士胡添翼認為,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短缺經濟到后來的市場競爭,是微利時代的到來最終促成個體經營戶的減少。早期的個體經營戶完成資本積累之后,已經向私營企業轉型。同樣是根據國家工商局統計,2005年底,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430萬戶,從業人員4681萬人,私營企業戶數比1999年的148萬戶增加了282萬戶,從業人員比1999年的1900萬人增加了2781萬人。
但是否可以以個體私營經濟總量的大發展,來回答個體工商戶的銳減呢?有專家指出,個體戶和私營經濟并不是可以互相替代的——隨著鄉村經濟的迅速衰敗,貧困農民潮涌入城市,他們除了打工外就是通過個體經濟維持一種簡單的生存型創業,固然有一部分幸運者可以順利向私營中小企業轉型,但絕大部分仍必須在個體經濟的道路上艱難謀生,也就是“生存型創業”。
而所謂的“生存型創業”,簡單的理解就是,沒有更好的工作選擇,只是為了“活下去”。其創業范圍,多局限于商業貿易,如零售、個人服務、教育服務、社會服務等行業。
據清華大學的調查顯示,生存型創業在中國目前創業總量中的比例,占據了九成。這些創業者,大多為下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種種原因不愿困守鄉村的農民,以及剛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
因此,在中國迅猛到來的城市化進程中,應該是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數量都不斷遞增。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小玄在其文章中稱,如今的個體經濟,連賴以謀生的最低要求都難以實現,其原因與繁雜的稅費不無關系。
無法可依的收費
今年4月份,年近60的程元福來到了北京,開始自己的維權之旅,他堅定地認為工商局收取工商管理費不合法。程元福是江西省鷹潭市人,在家鄉開有一家眼鏡店。
還是在2005年5月,鷹潭市工商聯組織部分先進個體工商戶學習當年4月18日印發的《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關于治理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等問題的通知》。
這份《通知》中規定,對非公有制企業與公有制企業實行統一政策,取消專門針對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政府性集資、罰款項目和各種攤派等歧視性收費規定。學習之后,程元福意識到工商管理費收取不合法,但是多年來,個體工商戶們已經習慣了在依法納稅的同時交納工商管理費,這個不合理若無人提出可能將繼續沉寂下去。
于是,程元福決定從2005年7月開始,不再按月向工商部門足額交納120元至180元不等的個體工商管理費,這一行為給江西省鷹潭市步行街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在拒繳個體工商管理費9個月后,程元福收到鷹潭市月湖區工商分局處罰決定,要求補交拖欠的工商管理費,并另處罰款1300元。2006年7月18日,程元福以工商分局收取管理費的行為不合法為由,一紙訴狀將當地工商分局告到法院。
然而,案子最終以程元福敗訴結局,為程提供法律援助的北京中聞律師所律師余永華稱,敗訴的依據還是1987年國務院頒布的《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個體工商戶應當按照規定繳納登記費和管理費。
記者翻閱法規條款發現,支持工商部門收取個體工商戶管理費的唯一的法律條文是1987年國務院頒布的《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第13條:個體工商戶應當按照規定繳納登記費和管理費。
但廣東端慶律師事務所主任郭生平則提醒記者,作為行政法規的《條例》并無設定一項行政收費的權力,更無授權行政部門設定行政收費的權力。這種行政體系內的自我授權,從7年前《立法法》施行之后,就應失去法律效力。因為,《立法法》中明確規定,除非得到立法機關的授權,否則行政機關不應自行設定任何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而個體工商費正是對公民合法財產的無償征收。
記者了解到,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財政部共同制定的《關于個體工商戶管理費暫行規定》,其實也在1998年12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87號)中被廢止了。
律師郭生平表示,個體工商戶管理費早已成了一項“違法收費”。
截至目前,這個收費規定已經暫行了20年,全國僅有北京市和天津市全面徹底地取消了工商收費。2006年在北京市發改委的座談會上,北京市副市長張茅說,非公有制企業集貿市場管理費和個體工商戶管理費是80年代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國家基于當時履行市場管理的方式和職能而收取的。當前,市場運行方式和政府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通過收費達到規范管理市場的意義不大。
收費數目有多少?
1983年發布的《關于個體工商業戶管理費收支的暫行規定》中明確規定,個體工商業戶管理費,應當用于對個體工商業戶的管理。首先是個體勞動者協會經費開支,包括常設機構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辦公費(參照事業單位經費開支標準執行)以及法律顧問費等,其次是為個體工商業戶服務的費用,包括宣傳教育、技術培訓、誤工補助、獎勵等費用。
但《規定》暫行20年來,事實并非如此。據郭生平透露,在許多地方,個體工商管理費被納入當地工商管理部門的收入預算中,成為工商管理部門日常開支經費的重要來源。
尤其是自1999年工商部門實行垂直管理以后,“個體勞動者協會會費”逐漸成為工商部門收入的重要來源。
據廣東省工商部門的統計,廣東現有253萬戶個體工商戶,即便按每戶年繳費1000元計,廣東年征收個體工商管理費超過25億元。記者了解到,有許多個體工商戶每月繳納的國稅額和地稅額各是100元或不足100元,而工商管理費卻高達200多元。廣州市人大代表謝漢才概算,僅廣州個體戶每年繳納的工商管理費等就達3億元之多。而工商管理費的收取額,每個省最少也要達到幾十億元。
據記者查閱相關法規,現在個體工商戶主要繳納二稅和二費,分別向稅務局繳納國稅和地稅,向工商局繳納工商管理費和會費。
《中國青年報》報道說,福建省古田縣國稅局調查過該縣集貿市場的個體魚攤。這些個人攤位,不到2米長,每月負擔各種稅費730~780元不等,其中稅收只有260元,而攤位費、工商管理費、衛生費、檢疫費、治安費、教育費等費用,是稅收的兩倍以上。
律師郭生平表示,上述管理費很多被用做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小金庫”,個體工商戶管理費“廢而不止”的原因正在于此。個體工商戶管理費被納入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收入預算中,充當自身經費,所有工商人員的工資待遇,基本依賴針對個體工商戶和小商小販的收費來獲取,“最弱勢的市場主體養活了政府的綜合監管執法部門”。
據記者從國家工商總局了解,目前,全國有23000多個工商管理所,絕大多數仍設立在小商小販集聚經營的農貿小商品市場內,另有幾十萬的收費人員,及許多編外人員,繼續收取“個體工商戶管理費”。
創業環境不理想
9月份世界銀行發布的《2007全球商業環境報告》顯示,在全球商業運營活動的便利性排名里,中國位居175個經濟體中的第93位。
在175個經濟體中,中國開辦企業的排名只在128位,在稅制稅收方面是168位。中國開辦企業的最低資本是人均收入的213.1%,雖然比以前的947%大幅度下降,但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企業初始資金最低限均可為零。
絕大多數創業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店面開門后率先迎來的不是生意而是罰款,工商稅務、衛生環保……程元福告訴記者,每賺一毛錢至少有5分錢要用來打理“關系”,這是基本“規矩”,要想了解中國個體戶的艱難,可以數數他手中收費的發票。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稱,國內不少普通創業者,不得不在嚴格的登記制度和繁瑣的審批程序面前望而卻步,特別是在北京這樣市場比較大的城市,個體戶實際經營成本越來越高。
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世界銀行的學者曾對85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業環境做過系統調查,結果表明,從注冊一家公司到開業平均所必經的審批步驟數,中國內地為7道手續,需經的工作日天數達到111天,而環境較好的某些國家只需要兩天。
根據官方公布的各種注冊、執照申請與審批費用來判斷,完成審批所需的顯性費用,占據了中國人均年薪的11%,遠高出許多國家平均1%這一數額。
2005年,紐約市市長否決了市議會的“人行道攤位修正法案”,這一否決,保證了個體業者在世界上最昂貴的街道上合法擺攤設點,但在中國的很多街道卻不被允許。與此相反,2006年6月,北京市工商局“為了規范市場秩序”,停止民宅商用的登記。周天勇認為,這是對個體戶發展“雪上加霜”。假設一個租用民宅、每月只需5000元租金的個體戶,不得不搬離原來的工作地點,那么就必須在本就緊張的資金中拿出昂貴得多的租金來。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表示,嚴苛的規制、沉重的稅費負擔、缺位的創業服務等仍在抑制創業活力,這不是個理想的創業環境。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