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英國混合市場經濟體制和福利制度的特色
英國200多年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可以描述為三種形態: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干預的市場經濟體制——混合的市場經濟體制。后者是一種在產權上實行私有與公有的混合;在資源配置上實行市場機制與宏觀間接調控相結合的混合型市場經濟體制。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中,與美國、日本相比,英國混合體制的特點尤為明顯、更具典型。
(一)混合型產權制度
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在工黨主政期間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分別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月至1979年5月,掀起兩次國有化高潮,國有企業得到迅速發展。據統計,1970年國有企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8.1%,生產總值占全國生產總值的11.1%,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0%。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1981年,英國最大10家公司(企業)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占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占6家。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司、英國機場管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制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英國國有化企業的發展并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特別是撒切爾夫人主政時期進行的大規模私有化運動,對煤氣、石油、電力供應、煤炭、宇航、汽車和電信等部門的上百個大型國有企業實行了民營化。到1989年,國有企業的總資產比1979年減少了45%。1990年底國有企業在國內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目前英國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郵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業和民用航空事業等領域。雖然國有經濟比重降低,但英國還是公私混合產權結構。
(二)混合型自由企業制度
英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微觀基礎是自由企業制度。目前,英國企業以公司制、合伙制、單人業主制等組織形式構成自由企業制度的基本結構。大公司舉足輕重。據《金融時報》2000年1月統計,在歐洲500家排行最大的公司中,有146家以英國為基地。雇傭500人以上的英國企業有3500家左右,其就業人數占英國企業就業總數的39%,營業額占41%,少數大公司及其子公司在某些部門如化學、制藥、機動車輛裝配和宇航工業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特別大。小公司地位也不容忽視,雇員不足50人的公司使用的勞動力約占全部就業人數的45%。只有業主或雇傭1~4人的小企業和商店,占企業總數的89%。
在自由企業制度下,每個人都有權利自己創辦和經營企業。只要依法辦理登記,承擔納稅義務,就可以成立新的企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向、產品和服務的訂價,生產經營的規模,均由企業自行決策。企業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
(三)混合型資源配置機制
英國經濟資源配置以靈敏的市場機制為主要手段,政府運用必要的宏觀間接調控主要是需求管理進行調節。
市場機制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體現在一切經濟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處于市場關系之中,價格由市場供求形成,價格信號基本反映了產品及資源的稀缺程度。
國家調節的主要手段和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金融政策、外資與匯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科技政策、社會福利政策、反壟斷政策等。 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稅率、征稅、公共開支等措施來調節總需求和總供給。貨幣政策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利率、特別存款、儲備要求等措施調控經濟。
(四)普惠型福利制度
普惠型是英國福利制度的重要特色。這種福利制度不是只滿足一定條件的群體,而是無論人們的特定條件如何都可享受。

社會保障制度是英國福利國家的主體部分。英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含了除住房和教育之外英國福利國家的大部分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社會保險。第二,社會救濟和補助。第三,國民保健服務。凡居住在英國的人,無須取得保險資格即可在免費或低費用的情況下享受相當完善的醫療保健服務。第四,個人社會服務。對象主要是老年人、殘疾者、失去正常家庭照顧的兒童、精神病患者和有智力缺陷的人,由社會服務部門負責組織所屬機構或其他社會團體予以照料。據統計,英國有大部分家庭從國家福利獲得收入;有10%以上的家庭依靠國家福利生活,其收入的90%以上由國家提供。
(五)功能完善的市場體系
英國的市場體系完整,功能完善,尤為突出的是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
英國的就業水平一直較高。從2001年以來,英國失業人數降低到100萬以下。英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創造就業機會和鼓勵就業的措施,促進勞動力市場的發展。第一、完善職業介紹網絡。英國有數千個職業介紹中心,遍布全國各地,僅在倫敦就有100多個。第二、大力發展職業培訓。第三、反就業歧視。英國法律規定禁止對婦女、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口等實行就業歧視,還設立了平等機會委員會、反種族歧視委員會等專門機構。
服務業是英國的主要產業,而金融業又是服務業當中的重中之重。英國的金融機構眾多,以作為央行的英格蘭銀行為中心,包括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英國的商業銀行包括存款銀行(也稱“零售銀行”或“清算銀行”)、商人銀行、貼現銀行和海外銀行分行。存款銀行是商業銀行中最主要的一種形式,它與英國國內其他類型的商業銀行相比,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擁有最龐大的分支機構網;二是握有英國80%以上的企業和個人存款;三是經營的業務十分廣泛,幾乎囊括了商業銀行的一切業務。商人銀行偏重于經營國際貿易往來中的銀行業務。貼現銀行是英國特有的經營國庫券和商業票據的金融機構,它在英格蘭銀行與存款銀行之間,以及存款銀行和工商企業之間起到中介的作用。英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有信托儲蓄銀行、住房互助協會、保險公司、投資公司、租賃公司和國民匯劃銀行等各種形式。
英國的金融市場主要包括:第一,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是中長期資金的交易市場,由直接從事借貸活動的中長期借貸市場與證券市場構成。第二,貨幣市場。貨幣市場的主要活動是將錢借貸或投資于國外市場,尤其是為進行國際貿易和投資籌措資金。第三,外匯市場。由于倫敦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方面所處的重要地位以及英鎊作為一種重要的國際結算貨幣,使倫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之一。每天的交易量約占全球凈交易量的30%。
二、啟示與借鑒
(一)“協調”:必須協調地推進改革和創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戰后,英國在第三條道路的探索中,尋求發展與穩定、競爭與公平的最佳平衡,追求各級層的互相尊重、公平共存、勞資合作。一個重要的措施是建立社會福利制度,實現福利項目的體系化。英國比較強調國家的責任,在經費來源上,國民衛生服務、個人社會服務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由國家通過稅收承擔支付的責任。政府嚴格掌控和執行著財富的再分配,通過各種稅收和福利政策,有力調整著收入與消費(商品稅和住房稅)的平衡鏈。變相補助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在這種傾向下,最富有的資產者數量被控制在1%~2%左右,其控制的社會財富已由1911年的69%減到現在的28%左右;工程師年薪一般4萬~5萬英鎊,經理一般是2萬鎊,而站柜臺的售貨員、餐館服務員、清潔工一般年薪為1.1萬鎊左右,為4∶1或2∶1。工資收入相對均衡。
我國在建立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當前應采取以下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福利制度。第一,增加政府對社會福利的投入,同時建立多渠道籌集資金機制。第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將更多人納入社保范圍。第三,發展福利事業。第四,實行社會保障法律化。

我們在建立福利制度中,要特別注意吸取英國的教訓。英國過去福利是由政府大包大攬,布萊爾政府對此進行改良和創新,主張推行積極的福利國家政策,變福利國家為社會投資國家。在這種理念指導下,改變過去依賴政府實現“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模式,把福利變成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共同參與和分擔責任的公共事業。同時,把解決就業問題與社會保障制度相結合,用創造就業機會促進救濟性的福利保障。
(二)“混合”:市場經濟發展的主流,我國企業改革的大方向,必須大力發展混合經濟和混合企業。
混合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是混合產權制度,英國實行私人產權和國有產權相結合。雖然英國對國有經濟進行了大規模的私有化,但這只是縮小了國有經濟的范圍,并沒有消滅國有經濟。
發展混合經濟是我國所有制結構調整和企業改造的方向。關于這個問題,有幾種不同的看法:一是重點發展國有經濟;二是重點發展集體經濟;三是重點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就現實情況來看,國有企業面臨許多挑戰;集體企業總體上還是與落后的生產水平相聯系;非公有經濟中的個體私營企業組織還帶有濃厚家庭特色。因此,應該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我國調整所有制結構的重點。混合經濟代表經濟發展的主流,它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不是單一的所有制,既含有公有的成分,也包括非公有成分,有利于資本的投入和重組,有利于調動投資者、經營者和普通員工的積極性,有利于企業的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因此,最適合市場經濟的法則。
發展混合經濟和混合企業的最好實現形式就是股份制,大力發展股份公司是當前我國改革發展的重頭戲。發展股份公司關鍵是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確立獨立的明晰的產權關系,促進產權的流動和重組。市場經濟要求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產權獨立(不一定是產權私有,公有產權、國有產權也可以獨立)。產權獨立反映的是各市場運行主體之間在財產上的獨立平等交換關系和法權關系。在產權獨立的前提下,通過公司制這種財產組織形式發展混合企業。
(三)“互補”: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現實選擇,必須構建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有機結合的宏觀機制。
英國的“第三條道路”主張既非放任自流,也非國家干預主義,而是推行一種新型的混合經濟模式。這種混合宏觀調控機制以社會公共目標補充私人目標,以政府經濟政策補充個人經濟政策,以政府調節彌補市場調節。政府在混合經濟中的作用是相當廣泛的,但政府的干預并不是無限的,要遵循一條原則:凡是個人和私人企業能夠做好的事情,由個人或私人企業來做,政府主要做個人或私人企業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個人或私人企業行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依靠市場,所以政府的干預始終是對市場作用的一種補充和調控。
在這方面,英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核心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的主要內容是財政和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的直接手段是政府支出和稅收;貨幣政策的主要內容則是利用短期利率和財政性貨幣供應,影響貨幣供應量,從而達到控制需求的目標。在需求管理上,英國更注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溝通,中央銀行通過滿足公共部門的借款需求,將財政政策變為貨幣政策的附屬物,從而確立了貨幣政策的主導地位。從國家干預的側重點看,主要是利用財政金融手段對經濟進行需求管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強度比較弱。
借鑒英國的做法,我們應從如下方面創新政府職能,建立現代政府制度。
第一,構建公共型政府。政府主要在非市場領域或市場本身無力調節的領域發揮作用。政府功能是執行公共意志、制定公共政策、生產公共產品、提供公共服務、管理公共事務、創造公平環境。這些功能既包括硬的方面,如公共設施、公共環境、公共衛生,也包括軟的方面,如完善法律制度、保護產權、實現社會公平、搞好宏觀調控。
第二,構建全民型政府。政府不局限于為國有企業服務,必須為各種所有制企業提供服務。政府主要不是擁有企業的產權,而是保護企業的產權,為企業創造發展環境。
第三,構建法治型政府。政府從行政控制型向依法行政型轉變。政府職權建立在法律基礎上,把政府的權力限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運用法律手段來實現政府的意圖。
(《學習時報》2007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