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機構改革
1998年3月19日,在全國九屆人大閉幕后的記者招待會上,剛剛當選的國務院總理朱基闡釋“三個到位”時,就把政府機構的改革作為其中的一個到位。中央政府隨后在1998年的后9個月里進行了機構改革,把40個部委精簡為29個,政府機關的人員編制平均精簡47.5%。隨后中共中央進行機構改革,到2000年10月,黨中央19個部門除中央外辦不需要重新核定外,其他18個部門的改革方案已經批復,經過改革,中央機構人員編制平均精簡20%。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經過充分的醞釀和準備,2000年上半年全面啟動。省級政府和市縣工作部門平均精簡20%,省級政府機關人員編制平均精簡48.2%,市縣鄉政府機關人員編制平均精簡19.4%。
二、國有企業改革。
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我國對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進行了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到2000年底,全國進行試點的2714家企業,多數已按《公司法》改為公司制。1998年,黨中央作出軍隊、武警部隊和政法機關不再經商辦企業的重大決策,解決了特殊利益主體經商辦企業問題。結合行業結構調整和打破壟斷,組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寶鋼集團、十大軍工集團等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型集團。重組后的一些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并在海內外股票市場成功上市,實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壟斷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也取得積極進展,電信、民航改革方案相繼完成。紡織、煤炭、冶金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了破產、關閉,退出了市場。國有小企業采取了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種形式,使小企業改革面達到81.4%。到2001年底,我國國有企業三年脫困的目標已基本實現。
三、金融體制的改革
1997年11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次提出要盡快改變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按行政區劃設置的狀況,有計劃、有步驟地撤銷中國人民銀行省級分行,在全國設置若干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分行,重點加強對轄區內金融業的監督管理。此后,中國人民銀行機構改革開始進入實施階段。1998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按國務院要求完成了機構改革。9月,人民銀行地市分行撤銷了在同一地方重復設置的167個縣(市)支行。隨后撤銷省級分行,組建了9個跨行政區的分行。中央銀行的宏觀金融調節體系已初步形成,調控手段有所改進,調控能力明顯加強。1998年,政府發行了2700億元特別債券,為四大商業銀行補充了資本金。 1999年成立了4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共接收商業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降低了銀行不良資產負債率。隨著貨幣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的建立,初步形成了金融市場體系及監控系統。
四、糧食、棉花流通體制改革
1998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實施了以“三項政策、一項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2001年國務院召開糧食工作會議,進一步確定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放開銷區,保護產區,省長負責,加強調控。對糧食主銷區和主產區實行分類指導,在糧食主產區,加快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全面放開糧食市場和糧食價格。健全中央糧食儲備垂直管理體系,完善地方糧食儲備制度,充實省級糧食儲備。與此同時,全面放開棉花購銷領域,形成有序的市場準入機制。實行棉花儲備與經營分開,建立“專庫、專人、專賬”管理的棉花儲備制度。
五、投資融資體制改革
按照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和十五大關于加快改革投融資體制的精神,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建立投資主體和金融機構的利益激勵機制和風險約束機制,建立統一、高效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形成科學決策、有序競爭和行為規范的投融資體制,努力提高投資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到2000年,我國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投融資體制框架。
六、城鎮住房制度改革
我國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實現住宅的私有化、商品化,以及住房分配的貨幣化。此后住房分配貨幣化方案在全國各地陸續出臺實施,全國停止了住房的實物分配,絕大多數省、自治區出臺了貨幣化分配方案,2001年8月出臺的《在京中央和國家機關進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對全國住房分配貨幣化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與此同時,住房二級市場的開放步伐加快,全國城鎮基本形成了以居民自有產權為主、多種產權形式并存的新格局。
七、醫療制度改革
1998年底,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目標、原則和主要政策,以后又同步推進了醫療衛生體制和藥品流通體制的改革。自2001年起,我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進入了全面推進階段,到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占應參保人數的50%以上,啟動實施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地、市級統籌地區達到300多個,占全國地市級統籌地區的88%。
八、財政稅收制度改革。
這項改革的內容主要包括:逐步將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逐步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和完善個人所得稅;調整部分消費稅和營業稅政策;加快地方稅改革步伐,逐步統一內外稅制,將城市維護建設稅適用范圍適時擴大到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有步驟地實行費改稅和農村稅費改革。2001年1月 1日,我國開征車輛購置稅,取代征收了15年的車輛購置附加費,成為改革突破口。1999年3月,在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朱基總理要求抓緊制訂并實施農村“費改稅”方案。2000年在安徽全省和由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確定的少數縣(市)進行了試點。2002年按照中央提出的積極穩妥,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的原則,國務院確定河北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試點。
九、城鎮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經過近五年的改革,城鎮社會保險制度框架已經搭起,完善“三條保障線”制度,取得長足進展。1998年5月,中央提出確保“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業離退休職工基本養老保障”,3年多時間,全國累計有2300多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中心,發放基本生活費和代繳社會保險費720億元。建立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通過總結試點經驗形成了“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全國統一制度;
1998年,行業統籌移交地方管理,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問題。各地還根據中央的統一政策和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擴大范圍,保障水平也日益提高。
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在過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這五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了新的進展。2000年6月,中央批準下發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各地公開選拔副廳級以下干部工作十分活躍,公平擇優,競爭上崗。許多地方對縣處級以下干部全部實行了任前公示制,部分省區市還大范圍地進行了地廳級干部公示制試點。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堅持“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的思路,除取消事業單位的行政級別外,根據社會職能、經費來源的不同和崗位工作性質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類型事業單位特點和不同崗位特點的人事制度,實行了分類管理。
(摘自《時事資料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