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諸如“規則”、“接軌”之類的詞匯天天掛在人們嘴邊。仔細想想,“規則”是什么?標準!“接”的什么“軌”?還是標準!這種標準,有技術上的,有服務上的,也有觀念上的。可以說,“標準”潤物細無聲,融入了人們的腦海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一舉一動。1998年國際標準日的主題是“標準在日常生活中”。想想看,衣食住行,哪一項沒有大量的標準來保障?離開了標準,寸步難行。廣而言之,林林總總的規章制度也是一項項“標準”,是界定合規和違規的準繩,時刻引導、規范著人們的經濟和社會行為。
“標準聯結全世界”,這是2004年世界標準日的主題。如今,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簡單到復雜,從微觀到宏觀,再到以國際標準為支撐的全球產業鏈的各部分,國際標準無所不在。沒有國際標準,很多國際活動將很難開展。擁有150多個成員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明確規定CAC(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法典標準在食品貿易中具有準繩作用,違背CAC標準的一方往往敗訴。也就是說,你的貿易伙伴都會拿CAC食品法典的標準以及WTO的協議來要求你。沒有標準,無所適從;有了標準,如果不能主動適應標準,就會被標準所束縛。
“標準使世界更安全”,這是2005年世界標準日的主題。標準體現和規范著技術,也代表和凝結著其背后的價值理念。糧食安全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采用更先進的生產技術多打糧食,活躍糧食貿易,就是在為本國和全球糧食安全作貢獻。農業生產安全和食品質量安全人命關天,忽視和偏離標準,就要造成重大損失。目前,我國的農業標準已有近3000項,農產品質量總體安全放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我國的古諺。依筆者之見,“規矩”就是相應的標準,“方圓”就是預期的目標。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在產業鏈條的生產、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制訂完整而科學的標準,為人們的放心消費服務。
建設現代農業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構建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需要完善的農業標準體系作支撐。因此,必須健全標準,恪守標準,用標準提升農業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