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娟
“教”為會意字,從攴從孝,孝亦聲?!墩f文解字·教部》:“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從孝。凡教之屬皆從教?!倍斡癫米ⅲ骸吧鲜蕪年?;下效,故從效?!盵1]本義為教育、指導。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2]上古時期,除表示本義外,到西漢還有“使、讓”強制性命令的意義,還有表示胎教的教育活動意義,如“則何以異于教玉人彤琢玉哉”[3]中古時期,增加有表示宗教、文體名的意義。在之后的發展中,“教”含義逐漸穩定下來,本義與引申義被廣泛使用。
“誨”為形聲字。從言從每,每亦聲。《說文解字·言部》解釋:“曉教者。明曉而教之也。訓以柔克。誨以剛克。周書無逸胥訓告、胥教誨是也。曉之以破其晦是曰誨?!盵4]本義為教導,如“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臺德”[5]上古時期,“誨”有表示傳授經驗、道德上的教育等含有教育義素的意義。中古時期,有誘導人做壞事和教誨之意,如“慢藏誨盜;冶容誨淫”[6]“誨”在歷史中的使用大多與“教”聯系起來,表達教育、教導之意,在詞的意義上無過多的引申義,在詞義的歷史過程中較穩定。
“訓”為形聲字,從言川聲?!墩f文解字·言部》解釋:“說教也。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盵7]本義為教育、教導。如“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8]上古時期,“訓”還有“典范、法則”的意思,如母訓、家訓、祖訓等,還有“訓斥、訓誡”的意思,如“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9]中古時期新增對動物訓練的意義,如“訓馬”。在清代有解釋的意思,如“釋訓”“義訓”都為解釋之義。綜上所述,“訓”常用于表示本義,也用來表示法則、典范、解釋之義。
“誡”為形聲字,從言誡聲?!墩f文解字·言部》解釋:“誡,敕也。”[10]本義是告誡、警告,如“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11]作為名詞時,“誡”就是關于告誡不準或不應怎樣做的教令,包括佛教教令。上古時期除本義之外,還表示“戒備、警戒”義,還引申為“文體名”,如“鄖人軍其郊,必不誡”[12]中古時期告誡的色彩更為強烈;后期基本沿襲之前的意義。
經過第一部分分析,我們發現四個詞都可有“教育”意義,但具體的意義內容、教育對象、教育方式方面又有細微差別。下面從這三方面入手具體分析。
“教、誨、訓、誡”基本詞義都為“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的詞又衍生出不同的詞義,如“教”特指“宗教、教化”,“誨”特指“反面引誘”,“訓”特指“訓斥”,“誡”特指“戒備”。如表1所示。

表1 詞義內容義素分析表
級別的參照對象為教育者本人。身份可以是君主和臣子、老師和學生、父親與兒子,按照身份關系的不同分類為上、下、平級關系。如表2所示。

表2 教育象義素分析表
教育方式有很多種。除了都表示講解傳授方式外,“誨”還側重從負面教育,“訓、誡”側重“負面引導”,“訓”側重“原則引導”。如表3所示。

表3 教育方式義素分析表
“教、誨、訓、誡”從甲骨文到現代無論字形還是意義都發生了細微的變化。本文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出發,并結合義素分析法,主要從意義內容、搭配對象、教育方式三個義素方面分析了“教、誨、訓、誡”的不同之處。遺憾的是本文缺少對語法和語用的分析,在今后的同義詞辨析中會加以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