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山菜是魯菜的一個分支,一向為人稱道。民間廣泛流傳著“待要吃好飯,圍著博山轉”的諺語。博山菜肴鮮咸醇厚,自成一格。
博山歷史久遠,但發展成為魯中重鎮卻是在八百多年之前,批建縣制則更晚(清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近三百年以來,博山名館的掌門廚師均有師承,其淵源甚至可上溯至北京御膳坊和天津西點鋪。自清代晚期以來,蘇家館、雙盛居、春和園、永盛館、公和館、同心居、荊山村、一品居等知名菜館先后接茬兒,他們之所以聞名遐邇,共同的因素是因有名廚掌門適調眾口,獨擅專長。這些掌門廚師大多開門收徒,自樹門戶。長期以來,這一專業群體又與業余廚師水乳交融,激發交流,取長補短,造就了博山菜肴小吃風味內涵的博大精深。
博山菜的特點:用料考究,做工精良,追求色,香,味、形俱佳,使品嘗者在一飽口福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若說博山的名館套餐,當數創建于1919年夏季的聚樂村飯莊為龍頭。由王廣鏞、欒玉琢等幾位通曉京津大菜的名師主理 ,聚樂村飯莊進一步帶動形成了博山“四四席”的套餐制。所謂“四四”,即四拼盤、四行件、四大件、四飯菜計十六道菜,供八人食用,人均二品。除四拼盤外,其余者兼有炒、炸、溜、氽、蒸、熗、燴等形式組合。至于菜肴的品味高低和飯菜的增減數額則根據菜金多寡和就餐者的食量而定。博山“四四席”菜肴搭配合理,不僅味美可口,也有益健康,極具中國古代飲食理念。試想席踞八仙桌,坐漆木圈椅,兩兩相對,賓主得序,顯示個四面八方的開頭,合出個四紅四喜的吉數,所以深受歡迎,沿襲至今。
博山菜十分講究湯頭,菜肴的清香味醇均是使用高湯的緣故,更有甚者高湯之外又墊補精肉漚底,其味更為濃郁。吃菜先品湯,美食家們往往口啜半匙便定優劣。不僅僅是餐館如此,博山人居家烹飪也十分講究湯頭好壞。其次是講究上菜的程序和內容,“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濃者宜先,薄者宜后”。博山菜把頭一道大菜作為此宴席的規格標準。甜菜和清淡蔬菜一般是放在最后階段。三是注重禮儀和寓意,座次講究,菜名喻意吉祥。四是講究餐具與菜肴的和諧搭配,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 。博山日用陶瓷生產的款式品種也與“四四席”套餐形式相配合,多是八寸平盤、八寸湯盤、十寸平盤、十寸湯盤,另外瓷鼓湯碗、湯匙醋盞一應俱全。代表性的菜有以湯頭見長的海參魚肚湯,清汆肉丸子,以刀工、火候見長的蒜爆腰花、炒肉片、炸肉等等。博山菜系少見海鮮味,這是因為距海較遠,運輸不便且無保鮮方法之故,但卻精于參肚干貨的發制與烹調,極其講究。

說到博山菜不能不說豆腐箱,傳說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曾“臨幸”博山,瞻仰相國文定公孫廷銓之故居,相府招待用膳時,就有豆腐箱這道菜,乾隆吃后贊不絕口。現在博山豆腐箱早已榮登人民大會堂的國宴。酥魚鍋和博山烤肉也是最具博山民間特色的名吃。
博山飲食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現象,一方面是因為當地陶瓷、琉璃、煤炭業發達,商賈云集,另一方面是因為工匠居多,收入相對較高。更多的是反映在與人們息息相關的風味小吃上,例如芝麻肉燒餅和糖火燒,干炸綠豆丸和椒鹽瓤子火燒,油粉二油餅,干粉豆腐菜火燒,八寶粥,杏仁茶,水煎火燒,鹵醬雜拌,清醬豬頭肉,牛肉蒸包,簸箕掌的熟驢肉,腌咸菜,煎包,石蛤蟆水餃,素油餅,菜煎餅,地瓜米粥等等,都遠近聞名。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博山周邊的風景旅游區美食業發展迅速,姚家峪、樵嶺前、泉河頭、郝峪等地已經變成了人們接待親朋好友的家庭聚會的美食場所。席間一邊欣賞大自然的旖旎風光,感受原生態的魅力,一邊品嘗正宗的博山菜,時令野菜,已經成了博山人當今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