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每個人身體內部都藏著一個小孩兒,只要有辦法打動他,他就會出來玩耍。”如今,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開始向往兒童的純真無邪,并且在現實生活中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兒童天地,他們共同擁有一個名字——KIDULT。
今年6月份,一家創意派對網站在網友中發起簽名活動,為在每年6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創設固定的“成人兒童節”拉票。活動的發起人建議,將“成人兒童節”設立在每年6月的第一個休息日,所有的上班族都可以在這一天卸下成人世界里的面具,沒有身份的差異和地位的懸殊,“在這一天,我們都做沒有煩惱、沒有壓力的小孩子。”這一活動引起了很多成年人的關注。
名詞解釋:
KIDULT:即童心成人。字源是kid(小孩、小子的意思)加上adult(即成人),含義是有著小孩特質的心態、心境、個性、趣味的成年人。
1童心代表
職場童心讓我躲過一“劫”
李雅(女,行政助理,24歲)
原本我是不該在那個會議的早晨遲到的,但從郵局取了那個快遞過來的客戶資料后,臨時接到一個來這里出差同學的電話,要我去車站接一下。這一來一往中就耽誤了十來分鐘,想想上司平時對下屬的嚴厲,我的心就如鹿撞,越想心里越發慌,卻又找不出一個適當的理由來為自己的遲到“正名”。
猛然,我想起上司辦公桌上的那個米奇手機架,那個別致的小玩意兒在他桌子上一亮相,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大家都沒想到,一直嚴肅有余的上司還有這份童心未泯。于是,我一邊打的往公司趕,一邊給上司發了條解釋的短信,并附上一個鬼臉表示歉意。
事后證明,一場預想中的暴風雨竟然讓一個充滿稚氣的鬼臉給吹得煙消云散!
點評:童心成人的概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并逐漸在職場中流行開來。很多公司甚至鼓勵KIDULT文化,很多辦公室中允許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放置玩偶,年終聯歡的時候可能你會得到一張嬰兒睡毯,會議通知的黑板上也總是掛著一個維尼熊的筆擦。KIDULT的文化改善了職場的氛圍,讓工作變得更加輕松有趣。不妨試試看,在壓力中加上一點點童趣,結果會怎樣?
2將“扮嫩”進行到底
田霞34歲教師
很多女同胞都有這樣的感嘆:年輕的時候總是偽裝老成,上班都穿深色套裝。現在真是一天天“老”了,才發現青春靚麗的可貴,素色衣服再也不敢穿了,要開始“扮嫩”,仿佛要通過這種方式拼命抓住青春的尾巴。
我就是“扮嫩一族”的典型代表。30多歲了,內心卻一下子變得年輕起來,開始對泡泡袖、蕾絲的連衣裙,甚至卡通服飾感興趣;衣服的顏色除了粉色、紅色就是橙色;喜歡每天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出門;喜歡別人見到我的時候,夸我“越來越年輕了”,雖然是典型的小女人的虛榮心理,可是聽到這句話還是要樂上半天……
其實,“扮嫩”也好,“裝嫩”也好,只要能讓我們保持一份快樂的心情,積極的心態,更加從容地面對生活,有什么不可呢?我想好了,無論是30歲、40歲,還是50歲,我都要將“扮嫩”進行到底!
點評:有時尚評論家說一個人最可愛的地方就是他的童心,因此現在的時尚之一就是扮嫩。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近幾年,學歷高、收入不菲的白領一族都變成了“宇宙超級勇氣美少女”!她們喜歡從頭到腳一副“我最可愛”的裝扮。心理學家說,每個女人的內心世界都希望自己是孩子,希望被人呵護,被人疼愛。
3我為卡通狂
豆豆 28歲銀行職員
凡第一次到我家的人都會大吃一驚。一進家門,迎面就能撞見一個半人高的維尼熊,加菲貓的沙發靠墊,Hello Kitty的拖鞋,大力水手的卡通杯等等,更是隨處可見。
工作中的我不得不把自己包裝成一個職場麗人,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我才能無拘無束地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因此,我最大的業余愛好就是看卡通片。在卡通世界里,沒有不可預測的職場變數,沒有復雜的人際關系,一切都變得簡單,我的心像是開啟了另外一扇窗,呼吸著新鮮、單純的空氣。
點評:一家日本玩具公司近期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年齡在18~69歲之間的日本成年人,84%的人至少擁有一個卡通玩具,其中近半數的被調查者每人竟有20個以上的卡通玩具。
社會學家分析,在現代社會中,成年人在工作時常常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不能無限制地堆積,人們需要借助某種形式把壓力發泄出來。卡通形象頗具人情味兒,可人、俏皮的外表,可以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寄托。而卡通片、漫畫書中的天馬行空,富于浪漫色彩,能將人帶入理想化的自由空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現實生活中的壓力。
各界人士說Kidult
劉志偉(香港知名策劃)
Kidult清楚地來說,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習慣,保持童心、反叛、對一切都Wonder(哲學上譯作“驚疑”我想會準確點)。但讓我從工作角度去想這個問題,畢竟膚淺了。童心,可是要自發性地去發現,為目的而算計的便不是童心了。
現在的香港OL,Hello Kitty筆、流氓兔月歷、大頭狗手機繩,可能身后還有個大熊公仔,生氣時打一下、抱一抱,老板的屁話可霎那忘記;下了班,一套OL服,換上波鞋便去運動;40歲的OL跟小女孩一起研究關之琳的爆炸頭變色手機繩——老來嬌?人人都這樣,誰管你?
老女人只是用來形容那些老氣橫秋、沒有生活品位的人,如果人人都是小女孩心境,世上“老女人”這種動物便會絕種,徹底消失。
彭磊(“新褲子”樂隊主唱、青年導演)
什么年代都有“Kidult”。我沒總結過“Kidult”的行為表現,自己也不太好做總結。應該是比較懶散,對付問題的手段比較少、善良、不喜歡大眾的東西。“Kidult”比較情緒化,看起來比較聰明,但不是真正的聰明,因為好多事他們都不是特別明白。
陳雪兒(海上餐吧執行董事)
雙魚座的人總有點喜新厭舊,我自己就屬于童心未泯型,不然也不會在國內做了一段時間媒體后又跑到美國做報紙,我就是想看看還有什么更新鮮的東西值得嘗試一下。 在北京開餐吧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厭倦一成不變的呆板生活,所以我帶“兵”的方式跟別人也不一樣。在我這里首先你必須是一個會生活的人,其次才是做事。
在別的地方打工,老板與下屬的界限總是涇渭分明,我不想制造那樣的刻板,我鼓勵員工當著客人的面跟我不分大小地開玩笑,只要無傷大雅就行,因為我要的就是這種寬松、快樂的“如同回家”的感覺。
陶虹(著名演員)
我覺得每個人都需要有童心,童心可以讓我們保持著好奇心和新鮮感,這樣就不會落后于時代,況且單純一些,也會讓我們不斷進步。我的性格中就有著特別孩子氣的一面。比如,我直到現在還是喜歡用有吸管的杯子喝水,有空就看看動畫片等等。這可能跟我從小就進運動隊缺少童年樂趣有關吧。
我認為,對從事任何職業的人來說,年齡都不是最重要的,性格和心態才重要。保持一顆童真的心會讓人更自信,從而讓生活和工作都更好地發展前進。
專家觀點:是“童心未泯”還是“逃避現實”
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開始希望自己回歸到懵懂天真的“兒童狀態”呢?
北京慧源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心的高級心理咨詢師職冬娜認為,這實際上是“本我”的一種自衛反擊。“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我們的兒童時期,一直是‘追求快樂、不受約束’的本我在發揮著支配作用。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實的生存規則以及巨大的生存壓力,使我們身體里的‘本我”接連受挫,很多人發現,固執維持孩童心態的處世方法到最后只能一敗涂地。因此開始用‘自我’甚至‘超我’強行覆蓋‘本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童心成人的種種表現正是為了緩解現實社會中的沉重壓力。”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周孝正教授認為,現在社會的工作、生活壓力逐漸加大,使更多的成年人向往兒童生活。“現在第一代獨生子女基本都工作了,他們承擔的壓力更大。”周教授認為,這種“回歸童年”也是人類的一種天性。
對于大部分人來講,成人童心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既能在現實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能在兒童世界中修補疲憊的心靈,是一件雙贏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味地沉迷于兒童世界,逃避現實,對個人成長就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嚴重的還會引發“彼得·潘綜合征”。
“彼得·潘”是童話中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患有這種病癥的人雖然生理年齡上已進入成年,但心理年齡卻遠遠落后。他們一般心理承受能力極差,思維邏輯和處世方式均停留在孩童時代,一旦需要承擔責任就逃之夭夭。
所以,專家以為偶爾退回到兒童狀態當然無可厚非,但是更有效的應對方法是往前走到更成熟的年齡。學會以成人的方式直接面對壓力、承擔壓力、解決壓力,這樣才是根本的減壓之道。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說,童年消逝了,不過,童年還會再回來,在我們長大之后。其實,每個成人的內心深處都藏著一顆童心,它就仿佛是深深埋藏在礦山里的鉆石,可能就那樣埋沒了,也可能忽然被發掘。如果你被世俗的功利驅使太多,童心就可能被埋沒;如果你自己想發掘它,并合理地使用它,讓它幫助你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快樂,那么你會發現,它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源源不斷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