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座山不能靠在一起,兩碗酒可以把朋友連在一起?!?/p>
——俐米人諺語
俐米人是彝族一個支系,喝酒方面與彝族其他支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待客無酒不成禮之俗。俐米人有句諺語:“田埂是稻子的護埂,美酒是友誼的紐帶。”俐米人的酒歌很多,僅“婚俗酒歌”就有“吃口酒”“奉席酒”“迎親酒”“進門酒”“交杯酒”“留客酒”“獻禮酒”等。此外,俐米人糾紛和解后,雙方也要殺牛宰羊,喝和解酒??梢?,酒在俐米人調解糾紛中也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
每年三月的“桑昭里”情人節,俐米人都要停下手里的農活,喝三天三夜的酒,辦三天三夜的宴席,不論年長年少,也不論是男是女,酒是必須喝的。喝酒用的杯子很講究,全部用竹筒制作,盡管大小不一定準確,但一盤子的竹酒杯盛滿酒端到面前,誰也不會搶著要小杯。俐米人有一句俗話:“酒是糧食做,不喝是罪過?!币虼耍麄儠贿叧皂软热?,一邊唱歌喝酒。三天的“桑昭里”情人節,俐米男女都自由地來到村子外面的洗澡塘,一邊唱山歌,一邊尋找心上人,即便結過婚,此時也可以自由一下,這足見俐米人心胸開闊。正像他們唱的一樣“俐米人的祖祖輩輩,自古心胸開闊;我們喜歡白酒,我們尊重貴客;不問你來自何方,不問你窮得怎樣;只要走進俐米人家,我們就是一家;只要你真心實意,我們就是朋友。”因此,當美麗的俐米阿朵(俐米語,意思是小姑娘)向你走來,并且端著竹酒杯給你敬酒時,你怎么也不好拒絕啊。如果你有難色,那么,她們便會唱起優美的勸酒歌,一首接著一首,一首一杯酒,一直要等你喝了她們才轉身,留下一串銀鈴般的笑。“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河里沒有流不去的水,俐米人家沒有錯喝的米酒,朋友,喝吧,盡情地喝吧!”當長老再一次端著酒杯輪流對客人敬酒時,就是喝得倒下,還得起來端起酒杯,把真情的酒干掉。
除了單純的勸酒歌外,俐米人能歌善舞的特長也派上用場。不論男女老少,他們都能即席且歌且舞,勸賓客飲酒,為酒席助興,這又是俐米人酒文化的又一獨特景觀。歌舞勸酒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唐人徐云虔所著的《南詔錄》:“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勸酒。”從記述來看,歌舞勸酒絕非一人所能完成,應有管樂演奏者數人,有捧杯者、有上酒者。捧杯者先行,執壺者上酒,吹葫蘆笙者邊演奏動聽的樂曲,邊舞蹈至賓客前,在不停演奏的同時,用笙管不斷把酒推向賓客面前,直到客人接杯飲酒。聽著俐米小伙吹奏的葫蘆絲,看著俐米阿朵的優美舞姿,常常想到歷史,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勸酒,是否就是今日的俐米酒風俗呢。
其實,除了每年“桑昭里”情人節外,只要你步入俐米人聚居的永德縣烏木龍鄉,不經意走進俐米人的喜慶場所,常常會受到歌舞勸酒的禮遇。他們信奉好友相逢,執酒為禮,自古而然?!熬谱頃r是伙伴,酒醒時是兄弟”,以歌勸酒一直保留至今。當主人手捧酒筒,唱出優美深情的勸酒歌,還有誰能推辭拒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