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你能夠發現,當躺著或坐蹲久了,突然站起,便出現頭暈、眼花、眼冒金星、眼前發黑,常因站立不穩而摔倒。有人自以為是貧血、高血壓或低血壓之故,上醫院就診。其實,這是一種生理反應,醫學上稱之為“體位性低血壓”,是由于身體位置突然變換,由低位變成高位所產生的。
蹲著或躺著突然站起時,血液會發生先下后升的現象,使視網膜、內耳以及一些特殊感覺器官出現一時性的缺血、缺氧,發生一過性的功能障礙,即出現了頭暈、眼花和跌倒的現象。過一會兒,由于心血管和神經的自動調節,腦中血液又恢復到先前的充盈狀態,頭暈眼花也隨之消失。
體位性低血壓對人雖無大害,但使人苦惱與不便,應注意防止。首先應保持足夠的睡眠和休息,使大腦血液充盈;其次彎腰或蹲著工作,突然站立時,應緩緩起身,不可過急過快;或先憋住氣,待站直后呼出氣,便不會發生低血壓。
在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中老年人都不同程度的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癥等心腦血管疾病,起身時特別是早晨醒來起床時應格外小心。在早上剛剛睡醒時頭腦有一段很不清醒的時間,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肢體的平衡能力都沒有達到正常的狀態,特別是非正常醒來(如被鬧鈴聲吵醒、被噩夢或外界刺激突然驚醒等),其上述能力下降就更明顯。此外,還會使心跳進一步加快,呼吸急促,四肢難受。如果醒后的一剎那,閃電式地由臥位變為坐位或站位,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時血液黏稠,血流緩慢,大腦處于缺血缺氧的狀態,容易導致腦中風和心肌梗死的發生。因此,早晨醒來后,不要急于起床,讓眼睛先適應周圍的光刺激和環境,再舒展一下四肢和頭頸部,做幾次深呼吸,使肢體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復適當張力,讓腦部管理身體各個器官的神經中樞都慢慢地“醒”過來后,再慢慢坐起,然后再下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