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接受最優質的教育?在他3歲以前,媽媽們不必過度尋找什么靈丹妙藥,也不用游離在各種育兒理論“肯定與否定”之間。其實真正科學的方法就是:陪伴在孩子身邊和他一起玩游戲。
讓孩子在和媽媽的互動游戲中成長,這是現代科學育兒理念當中強調的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這種關系將直接影響孩子大腦細胞的發育以及語言智能動作行為習慣的培養。當代腦科學、醫學、兒童心理學、學前教育學等眾多的學科一致認為3 歲以前是人一生中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嬰幼兒感官、言語、肢體協調發展和社會性認知的敏感期。所以爸爸媽媽就應該注意,趁寶寶3 歲之前,多抽出時間盡可能地陪伴在孩子身邊養成良好的親子關系,此時,與寶寶進行游戲互動可以使他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安全感得到撫慰。
讓寶寶在游戲中成長
根據幼兒園工作的多年觀察研究發現:由父母親自帶到3 歲以上的幼兒比一開始交給老人或保姆帶大的孩子身心健康的指標測試率要高;3 歲以上全托比2 歲以上全托的幼兒身心健康指標測試率要高。還有科學研究表明:如果3 歲以前孩子和爸爸媽媽分離的時間越長就會越難建立親子關系。所以日本、韓國等國家出現很多全職媽媽就大多是為了這個原因。
當然,為了和孩子建立和諧親密的關系,只是陪在身邊看著孩子玩兒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寶寶充分發揮互動的可能性。那么,在這一時期親子之間游戲互動的價值應該體現在何處呢?
我們所說的“游戲”,是建立和體現親子關系及過程、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最科學的方法。它與孩子的學習同步,能夠讓孩子在玩中學習,是孩子掌握各種技能的最佳途徑,是兒童發展的需要。在這種需要之中,包括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以及身體活動的需要,每一項都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
例如,在和孩子一起玩時候,有的爸爸喜歡讓孩子騎在脖子上,往上拋或者放在床單里懸空來回蕩悠,這時候,孩子會咯咯地笑卻并不害怕,這是因為孩子對大人有一種好奇和安全信任感。如果寶寶哭了,則說明他對爸爸媽媽的這種安全信任感還沒有完全建立。
還有的孩子玩滑梯的時候,剛開始由于害怕,可能會規規矩矩地滑下來,但幾次熟練后他就會躺著甚至趴著往下滑,這在心理學上叫動作技能的學習和多樣性探究。再比如說,2 歲半左右的孩子搭積木,一般還不能掌握大小積木的平衡關系,只是亂搭亂放,會出現小積木在下大積木在上或者沒搭幾塊就倒的現象,但是孩子還是依然高興地反復搭,這是因為積木倒下的過程是孩子快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沒有失敗,只有快樂和興趣。
做游戲也要講求方法
有些爸爸媽媽可能認為,與寶寶的互動很簡單,還有些父母覺得,3歲大的寶寶游戲能力應該很強,所以用自己的視角來要求孩子,這都是不對的。在爸爸媽媽與寶寶的親子游戲當中,一定要注意避開幾個誤區:首先,不要對0-3 歲寶寶的游戲學習期望過高,不講游戲的科學模式和方法強壓強塞是行不通的。例如前段時間有報道說有個父親給3 歲幼兒做親子活動時,每次都強迫孩子背唐詩, 有一次孩子實在背不下來,爸爸竟然一巴掌把孩子打聾了。
其次,不能只關注知識的灌輸,而忽視身體動作的協調發展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有些爸爸媽媽,整天就只會讓孩子數數認字,而不重視游戲的多樣性,如視覺、聽覺和手部肌肉等部位的刺激和鍛煉。
最后,爸爸媽媽們還要注意避免枯燥乏味、抽象的記憶力、注意力培養或是互動。父母需要多用肢體語言, 多給寶寶肢體的觸摸和撫慰, 以緩解寶寶皮膚的渴望以及滿足寶寶的心里需求。不要只停留在一種單一的形式上,而是要用形式多樣、形象豐富的手段和策略與寶寶進行交流互動。
科學育兒的最佳方法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最佳方法是高質量的親子關系,而高質量的親子關系是父母與嬰幼兒科學、適宜的游戲互動,是爸爸媽媽們“從我做起”的正確教育理念。父母需要盡可能多地抽時間陪伴自己的寶寶一起玩游戲,使寶寶在游戲中學習成長,并在游戲互動中感受和體驗父母的這份關愛,在關愛中挖掘自己所擁有的最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