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家長要幫助孩子改掉壞毛病,讓好習慣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睡覺的壞習慣
只有抱著心愛的玩具才能入睡;必須吮吸手指才能睡著;睡前需要大人陪著,甚至必須抓住大人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才能入睡;晚上不想睡覺;嗜睡。
幫助孩子擺脫“惡習”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幫助孩子在小時候就改掉壞習慣會對他以后的發展大有裨益。
● 寬容的態度
面對孩子“頑固”的壞習慣,家長幾乎沒有耐心講道理了。但是,你應該了解,孩子本身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壞習慣。所以,父母應對孩子抱以寬容的態度,在幫助他改正缺點的同時,一遍又一遍地指出他的問題。即使是“屢教屢犯”,家長也不要抱有成見。以防傷害孩子做事的動機,反而不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和成長。
在孩子改正的過程中,不要給他心理壓力。放棄常掛在嘴邊“你瞧xxx 家的孩子多乖”這樣的話語,多給孩子鼓勵,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對于偶爾的退步你也不要表現出失望,相信孩子可以戰勝自己的壞毛病。
● 善于抓住時機
解決問題的時機選擇,是能否成功改正孩子壞習慣的另一關鍵。一般情況下,家長可以在孩子壞習慣出現后立即進行糾正。
例如發現孩子不洗手就吃東西時,要及時給孩子講明“病從口入”的道理,并督促他洗手。當孩子再吃東西時或許就會想起了上一次媽媽(爸爸)的教訓。當然,對于孩子的進步,你也要及時表揚。
● 發揮榜樣的作用
雖然玲玲是個女孩子,可是她有著男孩子一樣的壞毛病:邋遢,不愛收拾。盡管爸爸媽媽不知批評過她多少次,玲玲還是我行我素。暑假里,媽媽把玲玲的表姐方方接來。方方是一個愛整潔的小姑娘,玲玲的小房間總被方方表姐收拾得整整齊齊。暑假過去了,爸爸媽媽驚奇地發現,原來那個邋遢小姑娘不見了,玲玲變得和方方一樣愛整潔了。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時候家長針對小孩子難以改正的壞習慣,不妨在平時生活中為他樹立一個榜樣,天長日久,壞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就改正了
● 利用故事改缺點
中國有很多寓言故事,可以教導小朋友正確的做事方法。比如《孔融讓梨》告訴孩子要謙讓,《司馬光砸缸》讓孩子在危機時開動腦筋。故事中同齡人的做法,讓孩子對某些壞習慣認識的更加透徹,或者強化了某些好習慣。這種利用故事糾正孩子缺點的方法,比起純粹的說服教育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 循序漸進效果好
家長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的壞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因此糾正孩子現有壞習慣,家長要切合實際,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在一些情況下,以前的壞習慣可能又會在孩子身上反復出現,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家長不必操之過急。
在掌握了上述幾點總的原則后,你就可以根據孩子不同情況的壞習慣就行糾正了。
糾正生活的壞習慣
生活上的壞習慣往往和家長有很大關系,挑食、咬手指甲、無法獨立生活、不講究個人衛生,不愛鍛煉身體等等,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壞習慣,只是有些壞習慣連家長都沒有意識到。
1、睡覺不踏實
孩子睡眠的壞習慣,包括很難入睡、早醒和睡不踏實等。據統計,大約有20%的1-3 歲的孩子以及10%4-5 歲的孩子存在睡眠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是晚上不睡覺的“夜貓子”,你可以讓孩子白天拼命玩耍,直到精疲力竭,到了晚上自然倒頭就睡。
如果你的孩子喜歡早醒,并且吵得家里不得安寧。那么,你應該明確地告訴他上床睡覺的時間和起床的時間,并且讓他明白,在家中睡覺并不是一個人的事情,當自己不想睡覺的時候也不要影響別人的休息。
切忌睡前避免劇烈運動。其實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避免睡覺前的劇烈運動。因為運動神經與支配睡眠的神經是相互抑制的作用,其中一個興奮起來,必然壓抑另一個的興奮。
2、用餐沒禮貌
在飯桌上大喊大叫,用手“夾菜”,嘴里含滿食物的時候涂抹橫飛地說話,甚至不留神打了幾個噴嚏,這樣沒有規矩的孩子相信誰都不會喜歡。這種不良習慣的養成,可能因為家長不重視孩子這方面修養的培養,或者孩子想故意做出一些胡作非為的事情,引起大人的注意;再者就是家長的進食習慣不好,從而影響了孩子。其實,從孩子2 歲家長就可以動手訓練他們的餐桌禮儀了。
飯前要洗手。這點非常重要,不僅是用餐之前的禮儀,也是對孩子的健康負責。
飯間的禮儀。吃飯時要“量力而行”,最好能夠把碗里的飯吃完;喝湯不要發出“嘖嘖”的聲音;不要在菜盤中挑來挑去;當嘴里含滿東西的時候盡量不開口說話,這樣不僅避免唾沫橫飛的場面,也避免孩子會將口中的食物吸如氣管。
如果你的家庭還經常出席西餐酒會,那么一定要教會孩子分辨中西方用餐的差異。讓孩子在餐桌上做一個合格的小紳士或者小淑女。
3、愛挑食
不愛吃蔬菜,只喜歡吃肉,或者只愛甜食,不愛吃菌類等,都是很多孩子存在的挑食和偏食壞習慣的表現。廣告里總說孩子挑食偏食是因為缺乏某種營養素,其實也不盡然,很多原因也是由于家長的飲食偏好造成的。還有一些是因為孩子零食攝入過多,反而沒有地方吃正餐了。
控制零食數量。堅果、水果中含有大連的營養物質,因此要讓孩子適當的攝入,但是過多的食用會降低孩子食用正餐的欲望。而像薯條、薯片等膨化食品,則更應該控制。
家長以身作則。忙里偷閑地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順便帶上孩子,讓他對蔬菜有更直觀的認識。吃飯前,讓孩子在廚房里幫忙張羅。將用餐作為家庭中的一件大事來做,就像過一個節日一樣,孩子肯定吃的比平常香。而且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評價飯菜的好壞,而且家長還應該盡量改正自己偏食、挑食的壞習慣。
改進烹調技術,增加花樣。盡量把飯菜做的可口,增強孩子進餐的欲望,比如,孩子不愛吃肥肉,可以把肥肉摻進瘦肉里做肉丸子吃。
4、咬指甲
吮指和咬指甲的都是孩子本能的行為,而且很多孩子咬指甲的動作都是下意識的,比如在認真地聽大人講話或者在專心做作業的時候。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大,有些孩子不再有這種行為,可還有一部分孩子則將它作為一種需要。如果上學后還有這種毛病,可能會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壓力。而且從衛生角度講,手指經常接觸各種各樣的物品,細菌很多,再接觸到嘴,很容易產生一些疾病。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讓孩子感到生活在輕松愉悅的環境里。有研究表明,咬指甲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對人的不信任,或者感覺緊張,很可能是由于父母之間經常吵架或者對孩子態度過于嚴厲造成的。因此家長們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使孩子情緒穩定,改掉這個習慣。
咬指甲的時候分散他的注意力。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無事可做。家長可以拿些事情讓他干,畫畫、寫字,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可以。但是切忌叫嚷和訓斥,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讓孩子看到自己咬指甲的樣子。讓孩子坐在鏡子前觀察自己咬指甲的樣子,孩子會明白這個動作有多難看。一般來說這個方法很管用,大部分孩子都會受到強烈地觸動。
試著讓孩子放棄奶瓶和奶嘴。這招適用于年紀較小的孩子,當他喝奶的時候,不要替他拿奶瓶,你只需要抱住孩子就可以了。
糾正學習的壞習慣
上課走神、學習效率低下、粗心、不喜歡上學、記憶力差、對老師有抵觸情緒,這些都困擾著家長,但是說教的方法并不能打動孩子,反而還會讓他們對上學更加反感。幫助孩子集中精神、提高效率掌握知識,是讓他們喜歡上學的途徑之一。
1、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孩子天生愚笨,根本不是讀書的料,家長心里也許還比較坦然,可孩子明明挺聰明就是不能把心思集中在學習上。這就讓家長犯難了,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意味。
尋找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癥候。孩子到底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是被其他事情吸引了,還是因為患有“多動癥”,如果是后者,那么最好帶他去看看心理醫生。
嘗試給他規定完成作業的期限。你可以對孩子說:你可以不用心,但是你必須在8 點前完成作業,否則,周末就不能做XXX(孩子喜歡的事情)。有了明確的任務,孩子會逐漸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不過你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要求孩子長時間地做同一件事情,這樣也有可能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孩子學習時,將電視音量調到很大或者約了同事、鄰居在家里“壘長城”,都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家長能夠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讀書和學習的習慣,孩子就能耳濡目染。
不要陪著孩子讀書。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看著孩子寫作業是幫助孩子。其實不然,因為家長時斷時續的語言刺激,更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強烈的依賴。
2、學習效率不高
走路看書、吃飯看書、說夢話都在學習,這樣的孩子也不在少數,只是看起來用功的學生卻未必能夠學有所成。別人看了兩三遍就能記住的單詞,他可能10 遍8 遍也記不住。
心理訓練提高孩子學習能力。讓孩子做旋轉圓筒的運動,訓練孩子的前庭平衡能力,讓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也能得到提高。而拍球等協調性動作,能夠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處理好學與玩的關系。要提高學習效率,先要了解孩子學習的心理規律。與其讓孩子在各種不感“興趣”的興趣班中浪費時間,倒不如徹底放松精神,“一張一弛”亦是學習之道。
3、不愛閱讀
孩子不喜歡讀書,更喜歡電視、網絡這種電子媒體的信息,省去自己閱讀的繁雜。只是孩子尚未意識到,文字所表示的寓意是圖片無法傳達的,尤其是一些文學巨作的深刻內涵,往往無法通過電影或者連續劇表達的淋漓盡致。因此,保證孩子每天的閱讀時間是開啟孩子智慧之門的法寶。不要賴在沙發上做“couch potato”,讓閱讀變成你和孩子的興趣。
和孩子一起制定閱讀計劃,讓孩子閱讀經典。孩子閱讀應從識字開始,隨著孩子識字能力的增加,家長需要有意識的讓孩子閱讀。在全面了解孩子的閱讀興趣的基礎上,和孩子一起制定閱讀計劃。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自然是孩子閱讀的首選。
細節“煉”成好習慣
糾正壞習慣的同時,家長應該將正確的方法變成孩子的好習慣,這是早教中的必修課。專家研究表明,3—12 歲是個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 歲以后,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想扎下根來就難多了。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關鍵在于了解孩子。作為成熟的父母,應當善于與孩子溝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
孩子的健康成長與良好的生活習慣分不開,而頑皮的孩子經常會受傷,如果碰巧家長不在身邊,傷口無法及時處理時,很容易滋生細菌。而挖鼻子、掏耳朵、不愛洗手等“小毛病”,長大了以后就很難改正了,因此家長要從小就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
1、護理碰破的皮膚
碰破的皮膚容易感染細菌,這是常識,但是對于孩子來講這個常識太陌生了。他們往往認為不流血就沒事了。如果你發現孩子身上有一些劃破的傷口,那么一邊處理傷口一邊就要告訴他,手腳劃傷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叮囑孩子如果出現磕傷、劃傷皮膚的情況,一定要告知家長。然后要告訴他如何處理。首選要保持傷口清潔,防止不干凈的東西進入傷口。如果是畢竟深的傷口要及時就醫。
2、少吃洋快餐
漢堡、薯條、可口可樂、油炸雞翅膀,充斥著孩子的生活。但是諸位是否知道,常吃洋快餐后患無窮,不僅會造成孩子營養不良、肥胖,甚至會影響孩子的腦發育。因此對孩子言明其中的厲害關系,給孩子講明道理非常重要。
家長要下定決心,不能手軟。孩子鬧著去吃快餐就帶孩子去。吃洋快餐只能偶爾為之,不能拿它當每天的主食吃。
給孩子合理安排飲食。家長要將自己家的飲食盡量做得可口,而且營造良好的就餐氛圍。比如在吃飯的時候不要大聲的訓斥孩子。
3、正確用眼
電視、電腦都是讓孩子的眼睛無法離開的誘惑,也是讓孩子視力下降的“罪魁禍首”。教導孩子正確用眼,是防止孩子近視眼的最好方法。
日常注意保護眼睛。不讓眼睛受到外傷是護眼的前提,因此給學齡前兒童要選擇安全的玩具,不要讓孩子玩尖銳的器具。日常良好的用眼習慣更是必不可少,保證看書寫字的姿勢正確,看電視的距離至少是電視屏幕對角線的5 倍為宜。至于喜歡玩電腦的孩子,要注意一定時間就要走到窗前眺望遠處。
預防眼睛疾病。眼睛不舒服時不要用手揉,要用干凈的手帕或紙巾,而手帕也要經常用開水燙洗。
常做眼保健操。“為國家保護視力”的眼保健操,相信很多父母還有印象,讓孩子的眼保健操真正的發揮作用,而不是“糊弄”,就可以達到保護視力的作用。
培養運動好習慣
一個只懂得學習,卻不會任何體育運動的孩子是不可能合群的,也不是健康發展的孩子。3-12 歲是一個人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因此家長要抓緊這段時間培養孩子愛好鍛煉的生活方式。
提供安全的場地。孩子從幼兒園出來時,總希望在外面玩一會兒,這時父母不要急著把孩子帶回家,而是應該做些必要的戶外活動,可以在小區周圍找塊安全且安靜的空地讓孩子蹦蹦跳跳。
跟著孩子一起做。獨生子女往往缺乏玩伴,這時父母就可以充當這一角色。不僅保護孩子更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比如一起拍球、傳球、單腿跳等等。
鼓勵孩子喜歡各種運動,很多人認為自己不適合運動,往往是在想起運動的時候,就突發奇想般的瘋狂鍛煉,讓自己精疲力竭甚至連第二天起床的力氣都沒有了,于是認為某一項運動不適合自己。其實循序漸進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并不難。而對于孩子來講,他們的興趣尚未定型,完全可以讓他們多接觸一些運動,這樣他們可以在不同的運動中獲得身體不同部位的鍛煉。同時也是學習間歇的放松。一個在球場上頭腦靈活的孩子,相信學習上也一樣會有自己的一套。
培養課堂中學習的好習慣
不要以為課堂上學習的好習慣,要等孩子上了學再培養,早些著手讓孩子了解,對孩子的入學很有幫助。不過,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如何下手輔導孩子。在這里告訴各位家長幾個課堂學習好習慣的要點。
1、專心聽講
如何讓孩子在45 分鐘之內不走神,跟著老師的思路走,還是有竅門可循的。
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別看是三個字顛來倒去地說,卻是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的區別。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在聽課的時候腦子要不停地轉,考慮自己如何運用老師所講到的知識,可能會面臨什么樣的情況,自己應該從何著手。換言之,即使老師只講了10%,自己亦應主動思索,找到背后的100%。
教會孩子不要抱怨老師講的不好。有能力的學生不管遇到什么的老師都有辦法獲得知識,而且人生初期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從課堂中獲得。如果孩子還是抱怨老師的授課水平,那么可以讓孩子試著給父母講同樣的內容,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體會傳授知識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增加對老師的理解和尊重。另外,通過孩子的講述,可以讓他們自己理解學過的東西,并通過自己的講述加深印象。
2、積極回答問題
鼓勵孩子舉手發言,是孩子在眾人面前說話邁出的第一步,也通過發言找尋自己的問題。如果孩子很靦腆,不習慣,那么你可以這樣誘導他。鼓勵孩子在家里回答問題。父母可以在家里和孩子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多提一些問題,鼓勵孩子回答。當孩子在家里養成了回答問題的習慣,到了學校就自然而然的可以舉起手來。
成績是最好的回答。孩子不喜歡回答問題,很可能是因為他曾經回答錯誤而遭到同學的嘲笑,打擊了信心。如果屬于這種情況,父母應該鼓勵他,“答錯了可以讓你比其他同學記得更牢靠。”、“如果你不回答就會知道自己的錯誤,反而問題會反映在考試里,平時回答錯誤是為了考試的時候回答正確。如果你取得更好的成績,還會有笑話你嗎?”
3、提出問題
在中國很多學生認為不提問是聽懂的表示,即便是有問題也不好意思提問。而在美國,學生們為了證明自己聽懂了,而紛紛舉手提問。提問是積極思考的標志,問題越多的學生,知識掌握的越全面,領會的也越透徹。那么如何教會孩子在課堂上獨立思考呢?
首先,讓孩子預習,在上課的時候將自己預習時的了解與老師的講解進行比較。加深對新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糾正自己先前主管理解的錯誤。第二,大膽懷疑現有的結論。注意對所學課題多問幾個為什么,然后獨立思考找尋答案。如果找不到自己滿意的答案,就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第三,超前的思考。比較性的聽課,力爭走在老師思路的牽頭,如果自己的想法和老師的不一樣,先聽老師的講解,在舉手提出自己的思路。
4、善于總結
可能很多老師在課堂上就將這一課所講的內容進行總結了,不過孩子回來還是要鼓勵他做自己的總結。
要求孩子每天對所學知識做一次小結。每天寫完作業后,學生應該對當天的知識做一次小結,這樣可以培養歸納能力。
5 分鐘匯報。要求孩子用5 分鐘的時間把當天所學的知識向父母匯報。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總結能力以及敘述能力。同樣,家長可以從中判斷孩子是否掌握了所學的重點。
檢查孩子的小結。父母的督促可以促進孩子做小結的積極性。
5、教育孩子養成做完作業細心檢查的習慣
做作業時一般都是整體知覺在發揮作用,不少孩子只顧趕進度,很少顧及到一些細節問題:在作業中常常出現差錯,不是寫了錯別字,就是看錯運算符號或者少做了習題。因此,家長、教師最好教會孩子檢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題、漏答、漏單位等,養成細心檢查作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