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
本院Ⅰ類切口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與分析
胡鑫
目的 了解和掌握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I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改善情況。方法 選取2011年7月~2011年12月出院的536例I類切口手術(其中腹股溝疝162例、乳房腫塊126例、甲狀腺腫塊103例、閉合性骨折固定術145例)患者病歷,依據有關的指導原則和通知,對研究樣本中使用抗菌藥物名稱、聯合用藥情況、用藥時機、用藥起止時間、及傷口愈合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536例Ⅰ類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172例(32.1%),未使用抗菌藥物364例(67.9%),全部單一用藥,無聯合用藥。選用藥物合理153例(90.0%),用藥時機合理161例(93.6%),預防用藥起止時間合理143例(83.1%),預防用藥<24h者135例(78.5%),24~48h26例(15.1%),>48h11例(6.4%)。使用排在前3位的抗菌藥物是頭孢唑林、頭孢呋辛、阿莫西林舒巴坦,給藥方式均為靜脈滴注。用藥時間最長達5d之久,平均(1.4±2.6)d?;颊咝g后均無感染。結論 為避免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現象發生,應加強醫師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和管理等知識培訓,避免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現象。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抗菌藥物;合理性
為提高醫療質量,減緩細菌耐藥性的發展,減輕患者醫藥負擔,消減醫藥資源浪費的現象,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按照《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的精神,目的為提升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性的應用,控制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的使用和避免出現嚴重威脅病患的情況,實施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本次研究通過調研分析,對本院2011年7月~2011年12月536例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研究和分析,為后續管理和病患治療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1年12月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出院的536例I類切口手術(其中腹股溝疝
162例、乳房腫塊126例、甲狀腺腫塊103例、閉合性骨折固定術145例)患者病歷,手術時間均<3h,術前感染者不在研究之內。
1.2 方法 536病患的病歷進行指標登記,HIS系統實施查閱、篩選,分析指標包括:手術名稱、抗菌藥物名稱、聯合用藥情況、用藥時機、用藥起止時間、及手術切口愈合等情況,所有的結果采取表格錄制記錄在案。依據我國衛生部頒發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1]、《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2],對Ⅰ類手術切口抗菌藥物使用進行合理性評價。
536例Ⅰ類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172例(32.1%),未使用抗菌藥物364例(67.9%),全部單一用藥,無聯合用藥。選用藥物合理153例(90.0%),用藥時機合理161例(93.6%),預防用藥起止時間合理143例(83.1%),預防用藥<24h者135例(78.5%),24~48h26例(15.1%),>48h11例(6.4%)(見表1)。使用排在前3位的抗菌藥物是頭孢唑林、頭孢呋辛、阿莫西林舒巴坦,給藥方式均為靜脈滴注。用藥時間最長達5d之久,平均(1.4±2.6)d?;颊咝g后均無感染。

表1 Ⅰ類切口預防用藥使用情況
3.1 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 在進行手術治療中,并不是所有病患均需要配備抗菌藥物,雖然此類藥物可以預防術后感染,但是抗菌藥物的使用必須滿足手術和病患治療需要來合理運用,抗菌藥物的規范使用隨著手術治療的病例增加而顯得日益重要[3]。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如果Ⅰ類切口手術不在以下范圍內的,可以排除使用:如手術時間長、切口大、需植入異物、手術關系到主要臟器、高齡群體或免疫能力不足等。衛生部明確提出: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比例不超過30%[4],本次研究顯示,抗菌藥物使用率為32.1%,比要求稍高,其中閉合性骨折固定術使用率高達52.4%,明顯存在不合理應用現象。腹股溝疝、乳房腫塊、甲狀腺腫塊手術低于衛生部專項整治的要求,抗菌藥物使用控制較好。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使用率偏高的原因是本院部分醫師對Ⅰ類清潔手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對術中無菌操作欠缺信心,未能把握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適應癥等問題;當然,也存在患者因素,有些患者認為手術,就必須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這就需要醫生、醫院、社會加強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宣傳教育。
3.2 抗菌藥物品種選擇 抗菌藥物品種的選擇,依照如下情況進行合理安排:手術種類中常見的病原菌、切口類別和病患易感因素等各種因素,Ⅰ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主要目的是預防術后切口感染,本次研究中,一代頭孢菌素類的使用率較高,抗菌譜合理,而二代頭孢菌素的使用率一般,還有少數選用阿莫西林鈉舒巴坦鈉廣譜抗菌藥物,選用起點過高、針對性不強,且其價格相對較高,造成上述情況的因素與醫師對抗菌藥物抗菌譜專業知識掌握的深淺有關,或者存在認識不足的誤區,如廣譜比窄譜更保險等不全面的理解[5],而未重視選藥的規范要求,造成治療效果不佳。
3.3 預防用藥時機、用藥時間及起止時間 圍術期用藥主要是為進一步避免出現手術切口感染,其作用機理是利用手術期間和手術后的時間,藥物作用產生一定的血藥濃度和組織濃度,可以減少細菌滋生于手術暴露部位并繁殖和生長,該時期用藥也可以進一步控制其他部位的感染情況[6]。而恰當是用藥時機成為治療的關鍵之一,依據《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2],麻醉和其他藥物第一次用藥的時間可以選擇在術前0.5~2h之間。本次研究顯示,本院的預防用藥時機合理性達93.6%,合理一般,仍然需要繼續監督控制,提高合理性。本次調查發現用藥24~48h26例,超過48h有11例,最長用藥時間為5d,手術切口預防用藥起止時間合理率為83.1%。導致上述問題的因素可能為:抗菌藥物醫囑因醫師的失誤定性為長期醫囑,或交接班未到位忽略提醒停用醫囑;醫師對傷口感染,自認為用藥時間加長來確保傷口愈合。Ⅰ類清潔手術多次給藥并不能有效降低手術感染率,相反過度用藥會破壞人體內原有定植菌的平衡狀態,大量殺滅敏感菌而耐藥菌會過度繁殖。有臨床研究表明,手術后延長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不但不能減少感染發生的機會,而且有可能增加醫院感染的概率[6]。因此本院在用藥時間方面應加強管理。
綜上所述,通過開展抗菌藥物的專項整治[7],本院能夠做到較為規范的使用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但預防用藥依然存在用藥指征控制不嚴、非合理用藥、用藥時間混亂等問題[8]。醫院需要繼續提高抗菌藥物的使用,并加強宣傳和監督,充分發揮醫院藥事委員會的指導和監督作用[9],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合理用藥培訓,適當輔以行政處罰手段,提高合理用藥水平,減少細菌耐藥的產生及衛生資源的浪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C].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C].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9.
[3] 何綏平,黎沾良,顏青.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1):12-14.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1年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C].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1.
[5] 何麗庭,譚麗蓉,李偉恩.某醫院種清潔手術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應用的合理性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8(1):49-52.
[6] 蒲丹,譚成,張衛東,等.1380例Ⅰ、Ⅱ類手術切口圍術期抗菌藥物的調查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1779-1781.
[7] 倪政彪,蔡華晶.干預前后醫院外科Ⅰ類切口預防用抗菌藥物情況分析[J].中國醫藥,2013,8(5):682.
[8] 唐路明.我院I類切口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干預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3(50):275.
[9] 侯穎,朱少敏,宋洪濤.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抗菌藥物應用情況分析[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1(1):521.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6.089
內蒙古 012000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藥品采供科(胡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