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宋江“及時雨”這個綽號,仔細分析起來很有嚼頭。
《水滸傳》中記載:“(江湖好漢)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谷,終日追陪,并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霍,視金如土。”
可是對他家庭背景的描述卻是:自幼喪母,只有一個父親和兄弟“在村中務農,守些田園過活”。那么,他打造“及時雨”這個品牌的原始積累是從哪里來的?
可以肯定的是,他這個“宋押司”肯定有灰色收入。他的“及時雨”品牌肯定也是利用手中的權力,借助官方身份,以權謀私,大搞權力尋租,廣結人緣,腳踩黑白兩道,打造出來的。
一句話,他結交黑道勢力并不是真的什么“扶危濟困”“替天行道”,而是開拓人生的收益空間,積累財富和人脈,一邊過自己黑白通吃的瀟灑人生,一邊等待官場發跡機會。
因為宋代社會官員嚴重超編,不要說一個“押司”,就是那些正途科舉出身的官員也少有升遷機會。這意味著,宋江要想出人頭地,就得尋找另外的人生定位,所以說結交江湖好漢,只不過是宋江為自己開辟的人生第二戰場罷了。
他在根本上對農民起義是不認可的,如果不是閻婆惜的搗鼓和黃文炳的告發,宋江是不會過落草為寇、流亡江湖的日子的。
他最憧憬的也是腐爛的舊體制下的左右逢源,黑白通吃。簡單地說,宋江的造反實際上是一種手段,目標只有一個,重新成為國家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所謂的“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替天行道”都不過是一時的口號。共同的目的是攫取權力,并用來支配別人的生命和幸福。
換句話說,他只不過是要讓自己過得更體面些罷了。
所以,他的這個綽號,連《水滸傳》的施耐庵也不得不留下“藏頭詩”:可憐一場“及時雨”也送江(宋江)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