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汽幾乎一出生就充滿起伏,計劃經濟時受制于重汽,到了幾乎瀕臨破產的邊緣;市場經濟時被德隆的湘火炬控股51%,但隨著的德隆的崩潰而遭受牽連,又導至發展資金受制;去年的濰柴動力入主更替了湘火炬。如此頻繁地所有人更換,無疑會對經營造成不可預測的影響,但在張玉浦的手中,陜汽成功地一次次借力雙贏……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對陜汽來說何嘗不是?剛剛慶賀完產銷過百億,又喜聞張玉浦董事長榮任十七大代表,將進京參會,員工們歡天喜地歡送……
記者數次采訪陜汽,采訪張玉浦,曾無數次被感動,此時,回頭再一次重看陜汽,重讀張玉浦,又有新的感受。
陜汽幾乎一出生就充滿著起伏,計劃經濟時受制于中國重汽,90年背負一身債務從重汽分家出來,陜汽幾乎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后被德隆的湘火炬控股51%,但隨著的德隆的崩潰而遭受牽連又導至發展資金受制;去年濰柴入主陜汽更替了湘火炬,如此頻繁的所有人更換,無疑會給經營造成不可預測的影響,但在張玉浦的手中,陜汽成功地一次次借力雙贏。對于陜汽的員工來說,都深信,只要老廠長張玉浦在,一切困難沒有解決不了的。
在張玉浦的帶領下,陜汽銷售收入由1990年的9000萬元上升到2006年的82億元。
2007年9月27日,陜汽重卡產銷過百億,當張玉浦和員工一起喝慶功酒時,也許又在考慮著陜汽如何再一次地借力揚帆。
陜汽與濰柴
對于去年濰柴動力入主陜汽,業內外是有疑問的。因為這意味著陜重汽的撐門人易主,由濰柴動力的董事長潭旭光任陜重卡董事長,那陜汽的發展方向是否有變化?人事格局的變化是否順暢?
濰柴動力的潭旭光接掌陜重汽,濰柴把上海的德隆樓,整幢給買下來,作為濰柴動力的管理中心和技術研發中心。原來湘火炬的聶新勇的退出是順理成章的,潭旭光任命張玉浦為陜重汽執行副總裁。但張玉浦明確地表示:“不會到上海上班,也不會到濰紡上班。”作為張玉浦來說,一切所做的,名利都次要,只要對企業發展有利就可以。把企業關系理順,把資金引進來,如向開發銀行引進資金40億,將陸續到位。這樣,意味著濰柴動也要同步增發資金。張玉浦就是這樣,甘當鋪路石,鋪順陜汽前進的路,然后讓年輕人去做。“至于我個人做不做董事長,是否在位,實在很不重要。”
根植于人心的張玉浦雖然在陜汽重卡股份有限公司變成執行副總裁,但他依然是陜汽集團的董事長,后面更有陜西省政府的強力支持。2007年9月27日,產銷量已達百億;2010年要達到300億;2012年達到500億。產量上去了,質量也得同步提升。這些,才是張玉浦每天要考慮的問題,要考慮的更重要的還有大陜汽的規劃和決策。
在陜西省政府的牽頭下,長慶石油集團將向陜汽注資10億人民幣,正陸續到位。隨著新資金的注入到位,張玉浦正籌劃著整個集團公司的調整,強大母公司的實力。陜汽集團有17家左右的子公司,除了最大陜重汽以外,還有比較大的兩個子公司,一家是歐舒特,生產客車和底盤;一家是華山工程車輛廠,生產中型卡車,其它的都是生產零配件。以前陜汽集團對各子公司都只是參股沒有控股,除了陜重汽,其它子公司,現準備通過延長注資,改變各子公司的股權結構,使各子公由集團來控股,這樣無型中夯實了整個集團的根基。
或許有一天,陜汽會走出股權受制的狀態,但目前,強強聯手實現雙贏是各方都在大力打造雙贏的目標。
記者說:“外界都說,重卡的利潤很高啊。是這么回事嗎?”
陜汽的一位高層人士人掰著手指頭對記者說:“我們頂級重卡F2000,曼的駕駛室,康明斯的發動機,售價只是28萬左右,其它的20萬不到,每輛利潤最多在5%,有的都不到。除開自制率很高的,如重汽,它的發動機、橋、變速箱等主要機件都是自制的,因此重汽出廠的重卡利潤會高很多。所以各重卡企業都在拼自制率,目前,陜汽的自制率并不高。”
為了爭利潤,競價格,各車企都紛紛在上基礎設施,目的就是拼自制率。因自制率高了,前面所投入的資金分攤到每一輛,贏虧平衡點到一定線上,贏利就升華了,在市場就會有競爭力。
有業內資深人士說:“潭旭光,為何重金入主陜重汽,就是為了要做整車,所以潭旭光在陜重汽這塊平臺上,只會借勢把平臺建得更扎實,否則就是與自己過不去了。”
外界對張潭二人能否順利合作有一些傳言,但事實上,張玉浦對潭旭光一直大力支持,這很附合張玉浦的品格。如,張玉浦向潭旭光提出濰柴動力的產值上千億的發展規劃,讓潭旭光感動不已。因此,潭旭光對張玉浦只有敬重和欽佩。
今年初潭旭光和德國的曼公司簽署了全面合作的意向書,也只是濰柴動力發展過程的一項選擇。雖然只是意向,但潭旭光還是把車箱這一塊給陜重汽,只把發動機給了濰柴動力。奔馳、沃爾沃、曼,三家是歐洲頂級重卡品牌。到目前為止,國內重卡業,還沒有那一家重卡企業與這三家其中的一家有過全面合作。對于重卡業來說,斯太爾已要淘汰了,誰能搶先一步走出斯太爾,上新的平臺,誰就能搶占市場先機。這是不容置疑的。這一點張玉浦看到了,潭旭光也同樣清醒地意識到。因此,相信他們合作會很默契,而且只要對陜汽有利,張玉浦從來都是以寬廣的心胸去包容,去支持……
用行動來踐諾
張玉浦外表儒雅、謙和,但不拘一格的做事方式卻聞名于業內外。曾經以“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徹底打破國企一股獨大的狀態,讓民營資本占51%的股份來控股,抒寫了陜汽獨特的運營模式,使陜汽取得歷史性的大跨越。
2002 年德隆集團旗下上市企業之一——湘火炬,出資2.5 億元同陜汽合資成立陜西重汽,湘火炬擁有51%的控股權。企業被私營企業控股,不僅僅能獲得陜汽發展所急需的資金,更重要的是, 合資后能使陜汽這個老國企的機制發生巨大的轉變, 能真正從一個計劃經濟的國有企業轉變成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化企業。
但2004 年4 月,隨著德隆集團爆發信用危機, 其旗下的上市公司湘火炬也隨之股價大幅下挫。甚至銀行對所有德隆系相關的企業都進行封殺,陜汽也未幸免,也因此陷入了資金緊缺的危機。
張玉浦一邊多方做銀行的工作,一邊說服西安市國資委領導保留了湘火炬陜西重汽的股份, 而且還在這個非常時期用“ 攻” 代替“ 守”, 在西安的北郊買地蓋房,建設現代化的重卡生產線。當時,可是很多湘火炬旗下的企業都紛紛要和德隆系的湘火炬扯清關系。
正是張玉浦果斷決策,在北郊基礎設施方面投資20個億人民幣建成世界一流的重卡產業園,技術方面吸收德國曼底盤技術、康明斯發動機技術,研發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第三代重卡德龍系列產品。高性能的新型重卡一下子打開了市場,第二年上半年,陜汽產銷重卡31503輛,同比增長107.68%。
張玉浦這種處危不亂的領導方式,讓陜汽又一次走出危機,枝繁葉茂的陜汽又一次引來了鳳凰,聯手世界500強康明斯,合資成立西安康明期有限公司。中國500強濰柴動力也坐不住了,溢價20%,重金購得湘火炬控股權,入主陜汽。使陜汽又一次走出資金緊缺的困局,之前因受湘火炬牽連,資金被銀行封鎖。
在陜汽員工的心中很清楚:“咱們裝的車從一年幾百輛到現在一個月就幾千臺車,全是咱們張董事長一手策劃的。我們是充滿信心的 因為陜汽廠每年都在進步。如今,作為我國重型卡車的龍頭企業,陜汽年產重卡5萬輛,銷往十幾個國家,銷售額過百億。”
對陜汽的職工來說,沒有張玉浦,就沒有陜汽的今天,是他依靠改革,堅持走自主知識產權之路,憑著三次關鍵決策,把一個瀕臨破產的三線企業帶入中國企業500強行列。
汽車開進辦公區,還沒停穩,司機就探出頭來對著前面一個人喊著說:嘿,老廠長在上面嗎?在今天的陜汽,還是這樣,隨時可聽見員工叫張玉浦為老廠長,而不是叫張董事長,親切的就像叫自個兒家里人一樣。
在張玉浦那曾經既是辦公室也是臥室的地方,張玉浦說起自己和陜汽的過去,略帶凝重的神情,讓人不由地跟著他的回億回到過去,張玉浦說:“我是1943 年出生,屬羊并不屬虎;1965 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1968 年到北京汽車廠工作;1969 年進入陜西汽車制造總廠; 1976 年任陜汽設備科科長;1984 年任陜汽總經濟師;1990 年任陜汽廠長;2002 年至今任陜汽集團董事長。“可以說我的成長和陜汽是分不開的,在陜汽我是從最基層的鉗工做起,沒有陜汽,也沒有我張玉浦的今天,因此,我也是屬陜汽的。”張玉浦說。
因陜汽是軍工企業,從建廠就一直在山溝里。很多人當上廠長后,都先后想方設法離開陜汽、離開山溝,去大城市,當年的陜汽也因為一直換領導人,所以總也穩定不下來。1990年,陜汽瀕臨破產邊緣,受到人民日報曝光和當時國務院措詞嚴厲的批示。張玉浦臨危受命擔任瀕臨破產的陜汽總廠廠長。
張玉浦一上任,就開了個會,告訴大家:“我在位一天,就領導陜汽一天,不會離開陜汽;我不在位了,我還會繼續留在陜汽。”
陜汽一路走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用張玉浦的話說:“苦不堪言。”但張玉浦用行動實踐自己的諾言,在陜汽干了一輩子。
今年, 張玉浦被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 ,是全國所有重卡企業的領導,唯一被當選的。陜汽的員工充滿自豪,喜氣洋洋地為張玉浦披紅掛彩,熱烈歡送他走向更高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