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在天然氣政策方面似乎重新煥發了活力,但它看上去仍缺乏連貫性。
最近,中國宣布提高從澳大利亞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的數量,并且將從土庫曼斯坦建造一條天然氣管道。這些跡象表明,在兩年的搖擺不定后,中國大量進口天然氣的能源策略可能已重回正軌。
截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跟其他類型的能源(比如煤炭、石油和水電)在中國的使用狀況相比,天然氣的份額顯得微不足道。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天然氣價格極低,生產者根本沒有動力去勘探和開發新的天然氣田,而且該行業基礎設施也極為匱乏。到大儲量氣田在陜西境內被發現后,政府才意識到,天然氣可以在國家能源供應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不僅是因為天然氣讓國內的能源供給更加多元化,還因為天然氣比中國傳統的能源(煤炭)更清潔、能效更高。
到20世紀90年代末,政府逐漸允許對天然氣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價格大幅上調。同時國內的第一條管道(陜京線)也投入使用。崖城海上氣田也開始向海南和廣東兩省輸氣。在21世紀的頭幾年里,在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雙重驅動之下,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以促進國內天然氣的供應,并在把天然氣引入市場。比如:對新疆和青海境內天然氣的開發、在陜西和內蒙古的若干新發現、數條天然氣管道的修建(最知名的當屬“西氣東輸”)、對中國東海區域內天然氣田的勘探和開采、對南中國海和四川的進一步勘探。綜合看來,中國國內的天熱氣產量從1997年的190億立方米增長到2006年的550億立方米,遠遠超出20世紀90年代末的預期。然而同期天然氣在中國商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僅從2%提升到剛剛超過3%,低于專家預期,其主要原因是中國能源總需求基數的迅猛增加。
中國天然氣策略的第二個重點是對天然氣進口的依賴(這主要是受迅速增長的需求和有限國內儲量的雙重影響)。天然氣進口主要有兩種方式:管道運輸或者以液化天然氣(LNG)方式船舶運輸。對于長距離運輸而言,液化天然氣運輸方式更具經濟可行性。此外,隨著區域市場的發展,LNG的供應更具靈活性,因為一個買家可選擇多個供應商,反之亦然。在經過十多年的紙上談兵,中國首批進口LNG終于在2006年運抵廣東,這一批天然氣的數量不到中國當年天然氣消費總量的2%。此外,除去中國意向和備忘錄,中國目前還沒有一條進口天然氣管道在建或者竣工。
價格也是LNG進口要考慮的因素之一。中國廣東LNG工廠在2002年談判取得很低的價格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天然氣,但這優惠的條款很大程度上是時機和運氣使然,主要受惠于當時LNG低迷的市場需求。受到低價的鼓勵,中國幾家石油公司在中國的東海岸興建了多家LNG終端處理廠,以中海油領先,中石油和中石化緊隨其上。但是,受市場影響,廣東曾談判到的低價不可能再被重復。隨著經濟增長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區對天然氣的需求都在增加。LNG的價格不但一路回升到此前的價格高度,而且還達到了20世紀00年代末期LNG價格的兩倍。為了應對這種狀況,中國政府放緩了LNG項目的審批,并且在與外國供應商的談判中不愿再接受現有的高價。為了跟市場高價同步,中國與印尼達成的天然氣供應協議不得不進行重新談判,按計劃,這些天然氣將提供給位于福建的中國第二大LNG終端處理廠。
2007年9月初,中石油和中海油分別達成了未來十年從澳大利亞進口大量LNG的暫時性協議。該協議(如果最終得以簽署的話)涉及的天然氣價值將這幾百億美元。這些天然氣將主要供應給建于廣西、江蘇、河北和浙江的LNG終端。目前,廣東的LNG終端已在運作中,福建的工廠也已接近完工,現在中國又計劃新增5家LNG終端。這樣一來,預計到2010年,中國總共將有五家工廠能投入使用。到2020年,進口能力翻一倍,達到6000萬噸/年。盡管在這些新協議中達成的具體的天然氣價格仍屬機密,但可以推測合同價格將非常接近世界其他市場的價格。
天然氣管道被認為比LNG更安全,因為不會面臨在公海被攔截的風險。但是,長距離運輸管線也面臨一系列復雜的地緣政治問題,以及運輸和維護風險。中亞國家和俄羅斯都包含大量已被證實的和潛在的天然氣田,這些天然氣如能通過管道進行運輸,都有潛力成為中國天然氣的主要供應者。土庫曼斯坦有大量未被開采的天然氣田,早在1998年,中國就著手與它談判,希望建立一條管道以進口該國的天然氣。同時,人們發現,東伯利亞Kovytke的新氣田也能提供天然氣。俄羅斯其他的天然氣來源還包括較成熟的西伯利亞天然氣田和新近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發現的薩哈林天然氣田。
和土庫曼斯坦的合作項目近期進展不大.主要受高額的成本影響,包括要建造一條6000公里長的管道。中國與俄羅斯的談判也暫停了,因為俄國國內對究竟把哪個氣田的天然氣供給中國發生了舉棋不定,而俄羅斯國家天然氣公司 (Gazprom)堅持它必須參與一切出口項目的態度也在影響到合同的談判。在中國方面,對土庫曼斯坦和俄羅斯天然氣的主要顧慮是價格:中國購進天然氣的價格,國內消費者是否能夠承擔此價格以及氣源的穩定性。
在過去的幾年,中國也曾公開和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兩國討論天然氣進口的可能。但是這些國家的天然氣田何時開發、何時出口,仍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還是在九月,中國政府宣布,已經就天然氣出口價格和中石油今后在該國勘探和開采天然氣的權益與土庫曼斯坦達成協議。
近期這些事態的進展似乎顯示出,中國政府正在重新宣示它在國家能源供給比例中繼續增加天然氣份額的決心,盡管這意味著要接受高昂且仍在不斷上漲的國際價格。能源供給安全和環保的重要地位讓中國政府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發現了新的天然氣田,新的管道正在修建,包括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
盡管中國政府在天然氣政策方面重新煥發了活力,但國內天然氣消費和使用方面的政策仍缺乏連貫性。天然氣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價格仍控制在國家發改委手中,能幫助人們預測價格走勢的、透明的定價體系仍未出現。因此,中國天然氣產業的投資者在短期和長期財政收益上仍面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國內的天然氣產業仍被那些抗風險能力強的國家公司們所把持。從政府戰略的角度來考慮,更緊迫的壓力來自,價格低廉、污染大的煤炭和價格高昂、潔清的天然氣之間的合理比價問題,以及,天然氣價格和天然氣發電價格合理比價問題。關于這些合理比價政策的缺失將大大限制了中國發展為一個天然氣消費大國的潛力。
(作者為英國鄧迪大學能源法律政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