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雇主企業歡迎的海外商學院在華培訓項目指南。
在席卷全球的中國商品出口大潮中,恐怕有一類產品中國還需要在短期內依賴進口,這就是高級工商管理教育。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活躍程度增加,使得北京和上海正成為MBA/EMBA教育的大本營。中國大陸的商學院和那些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歐洲大陸及香港等地的一流院校聯手,致力于將世界上最先進的類似課程“遷移”到本±來,向中國的企業家和高級管理人員提供一條通往全球商業領袖地位的快速通道。
這再次證明了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如何對中國的商業世界產生深層次的影響。1981年以前中國尚未設立學位制度,因此,即使那些中國頂尖的首席執行官和總裁們也非常希望能夠獲得一個執業能力的證明,他們可能已經管理著上千名員工,但他們從未接觸過現代的西方管理概念和技巧。另外,他們同樣渴望借此能結識其它經濟體里的同行。
而與那些海外商學院提供的“口味純正”的EMBA教育相比,在本土落戶的這些中外合作EMBA又滿足了學員們另一重需求:不必暫停自己的工作而去讀全日制課程。另外,性價比亦相當誘人,如果你選擇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那么在其費城教學點學習需要近14萬美元,在舊金山教學點要花費近15萬美元;哥倫比亞大學和倫敦商學院合辦的國際EMBA課程也要12萬美元。而國內的這些合作EMBA項目,費用大多不及前者的一半。

這使得一些中外合作EMBA項目獲得了本土EMBA難以匹敵的魅力——為中國未來的商業領袖拓展了一個嶄新的且極具價值的跨國交際圈。
金牌課程
迄今為止,在中國這一市場上已經有70多家中外合作EMBA可供選擇,《環球企業家》此次推出的“2007年中外合作EMBA十佳”評選旨在進一步辨識出這其中的“金牌課程”。在去年推出的第一屆“中外合作EMBA十佳”名單里,我們主要依據這些EMBA項目的師資情況、學員構成和課程質量進行評判。與之不同的是,今年我們則以雇主評價法進行篩選——毫無疑問,雇主企業的選擇和投票更能真實反映這些EMBA項目在中國市場上的綜合影響力以及商業價值。
同時,我們亦排除了其它MBA/EMBA評價中所重視的學員起薪、畢業后薪水漲幅和所獲得工作機會邀請信數量等指標。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回憶說,當他今年5月應邀到美國參加一年一度的哈佛商學院顧問委員會會議時,其間發生的一幕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一位與會的院長在介紹情況時談到了一個指標,稱其商學院的畢業生平均起薪是多少多少,結果這一句話被顧問委員會成員質疑最多,“這是我印象特別深的,因為他講到這的時候,突然被講臺底下的人打斷了”。委員們的質疑很簡單,用MBA的薪資來判斷MBA項目的質量是有失偏頗的。“商學院的使命是培養未來領袖。起薪跟未來領袖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是一個最無聊的指標,既不能體現將來的發展潛力,也不能說明你的貢獻是什么。”錢告訴《環球企業家》。
因此,我們希望能從雇主企業的角度來傾聽市場對EMBA教育最真實的看法。從今年6月到9月,我們向500多家在華跨國公司、中國企業發放了調查問卷,并重點當面訪談和電話調研了其中將近100家公司的HR總監或培訓經理,以及接受過中外合作EMBA培訓的高層管理者。優質的EMBA課程很快脫穎而出,它們不僅贏得往屆學員們的贊揚,亦在未親身體驗其課程的雇主企業里擁有良好口碑。
在綜合評價中,已有12年歷史的中歐工商管理學院是最大贏家,“越是歷史悠久的學院,越是愛惜羽毛,同時在招收學員方面就會比較嚴格。”上海莊臣公司HR總監胡幼琴告訴《環球企業家》,在莊臣每年2-3個讀EMBA的人選里,總會有l到2人選擇到這所學院就讀。胡同時亦承認,隨后開辦的如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上海交大一南加州大學EMBA等也越來越多地吸引了報讀的熱情。
而一些有特定培養方向的EMBA項目也在此次評選中被雇主企業給予較高評價。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EMBA始于2002年,這一項目并非是為培養EMBA通才而設計的課程,而是著重培養具有金融和財務管理專長的CEO和具有跨國經營能力的CFO,“不是每一個企業高層都適合來我們這里學習。”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李扣慶告訴本刊,“我們需要走一個集中針對這類教育市場的差異化道路。”
始于1998年的北大國際MBA項目則贏得諾和諾德(中國)制藥公司的極高評價。從今年3月開始,后者選擇北大國際MBA為其定制一個名為“中國經營核心管理”的EMBA短訓課程,由諾和諾德選送一批處于一定管理職位、具有發展潛力的管理人員作為一個團隊參加此項目的學習,“除了為公司發展培養和保留這些精英管理人員外,也給不同部門的經理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諾和諾德培訓與發展經理李維華解釋這樣做的初衷。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今年剛剛開始招生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合辦的EMBA項目亦在此次調查中獲得高票,但因為我們為保證評選的公正性,只對那些開辦2年以上的中作EMBA項目進行評價,所以這一項目并未入選。
無論如何,強有力的國際化元素是具有競爭力的EMBA項目的關鍵特征。正如本次調查所顯示的,這些入選十佳名單的中外合作EMBA項目的共同特點是:擁有良好的師資(特別是國際知名教授)、課程設置符合中國商業實際,而且能夠提供國際化的授課環境。而這三項指標也是最為雇主企業所看重的。
尷尬現實
但是,還有一些“幽靈”在困擾著中國工商管理教育的發展。這一特殊產業是如此“摩登”,以至于每個EMBA的課程表看起來都很類似,而在招生廣告中,它們亦要靠承諾高質量的同學會來證明其學費物有所值。
但事實上,對雇主企業而言,這樣的交際沙龍可能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我看不出來職員去EMBA課堂上交朋友會對公司有什么幫助,”胡幼琴說,“從他個人的角度而言,則可能幫助比較大。”而這一“打磨”的過程對公司的價值,則要看學員能否將所提升的能力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事實上,這一效應常常并不那么明顯。
所有雇主企業還要面臨的一個尷尬局面是,在雄心壯志實際上等同于跳槽的經理人市場上,很大比例的學員事實上希望通過進修EMBA而謀求更好的發展。結果是,所謂的“金手銬”很難發揮作用,完成EMBA學業的經理人很快就登上獵頭公司的名單。
一家跨國公司的HR部門經理私下告訴本刊,在他所作的統計中,曾經被公司派出接受EMBA教育的14名經理人中,現在只有一名還留在公司里。“從公司培訓的角度看,這肯定不是價值最大的方式。”李維華評價。諾和諾德對付這類情況的辦法就是和EMBA教育機構合作開辦定制的培訓班,以擴大公司的后備人才庫。
不過,新浪網HR總監段冬則持相反觀點:“企業能否留住人需要很多綜合條件的考量,并不應該過多擔心那些去攻讀EMBA的經理會不會馬上跳槽。”
在易初蓮花HR總監劉陽看來,國內的EMBA教育在師資、學員和所處的環境三方面還有欠缺:授課老師講述理論太多,而在案例教學方面缺乏經驗;學員篩選不夠嚴格,而不同專業背景的學員在一起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交流狀態;另外,國內EMBA學員亦沒有太多機會與頂尖商業領袖進行交流。
事實上,與保持高規格和聲譽更佳的全日制課程相比,EMBA傳統上被視為MBA世界中的灰姑娘,不過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很多世界著名的商學院仍未開設這些針對兼職求學者的課程。然而現實情況是,EMBA正在學員及其雇主中日益風靡,而且給商學院帶來越來越多的利潤。
這促使EMBA盡管面臨上述種種糟糕的窘況,仍獲得快速發展。對EMBA的授課老師來說,這是不同于MBA的教學體驗,因為EMBA的學員一般都具有更長時間的管理實踐,這使得商學院的教授們也擁有了一個更好地接觸了觀察中國企業的機會。 “我們擁有一個與中國頂級商業精英互相學習的渠道。我們向他們學習,他們也向我們學習。這種互動棒極了。”一位商學院教授說。
(沈霄戈、陳偉、黃運濤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