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史上那些以拯救者角色出現的明星組合正不斷接受現實的拷問。
自從2007年5月,私人資本管理公司瑟伯勒斯(Cerberus)將落魄的克萊斯勒(chrysler)購入囊中,后者最令人矚目的舉動不是實施公司的復興戰略,而是將自己改造成一個“聲色犬馬”的商界名利場。
粉墨登場的人物是:美國前財長、瑟伯勒斯主席約翰·斯諾(John wSnow),重返克萊斯勒董事會的沃爾夫岡·伯恩哈德(Wolfgang Bernhard),福特汽車公司高級主管戴維·瑟斯菲爾德,以及9月初克萊斯勒新任CEO羅伯特·納德利(Robert Nardelli)親選的副手、原豐田公司北美區總裁詹姆斯·普瑞斯(James E.Press),和隨后挖來的通用汽車中國公司董事長墨斐(Philip F.Murtagh);加之留任的克萊斯勒總裁湯姆·萊索達(TomLaSorda)——無疑,在克萊斯勒的復興計劃中,這支全明星陣容的管理團隊是至關重要的籌碼。
在公眾輿論的灼熱評論中,這個新團隊被稱為名副其實的“夢之隊”。通常,“夢之隊”指的是通過有效的團隊合作、戰勝強大對手的運動組織。但逐漸,它的延伸含義在商業領域中頻繁出現,用以比喻那些眾星云集、使命在身的管理團隊。
盡管夢之隊這個詞匯所暗含的成功意象令人向往,但人們仍深感不解:以克萊斯勒當下衰微的行業地位,眾明星為何紛紛投奔而來?事實上,除了高薪,更為本質的原因在于:人們希望融入這家曾擁有過輝煌往昔的公司,并憑借自己的能力制造另一段可被銘記的復興史。而這一點,恰恰是夢之隊之于商業明星乃至公司理想的根本誘惑所在。
現代商業史上的夢之隊架構屢見不鮮,它們真的如預想中那么有效么?令人尷尬的是,縱覽歷史,每逢公司身處困境、急需挽救的時候,能夠力挽狂瀾的從來不是夢之隊組合,而是那些單槍匹馬的“白衣騎士”。需要指明的是,在商業術語范疇,白衣騎士本義是指發生敵意收購或兼并時,其他插手挽救該公司的投資者或公司,但在更廣泛的比喻意義上,白衣騎士多指依靠個人領袖魄力來扭轉公司頹勢。
對1990年代的IBM來說,郭士納便是這樣一個角色。初任CEO時,因機構臃腫和文化閉塞而面臨危機的IBM虧損高達160億美元。如同一個“鐵血宰相”,郭士納大膽采取裁員手段縮減開支,并以全新的制衡措施重新調整了公司業務結構。不到十年的時間,使IBM成為全球最賺錢的公司。
在常識中,IBM轉危為安的關鍵被解釋為高明的管理措施,但實際上,公司史上第五任CEO郭士納對商業組織中利益構成的理解才是成功的根本。沒錯,真正意義上的騎士,都深諳此道,他們知道在何種時候制造并解決矛盾。不過,更多時候, “鐵血宰相”的模式也會導致“獨裁”現象的出現。在理想的夢之隊組合與個人專制之間,界限模糊。
邁克爾·埃斯納1984年起擔任迪斯尼CEO的最初十年,他和首席運營官弗蘭克·威爾斯(Frank Wells)本是一支令人稱頌的夢之隊。在他們治下,迪斯尼迎來了《美人魚》、《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獅子王》等系列高票房電影及主題樂園利潤的回升,并為股東贏得空前利益。但1994年的那次飛機失事不僅斷送了威爾斯的生命,也使迪斯尼進入埃斯納的寡頭時代。此后,可以倚重的高層管理者都在后者強大的控制欲陰影下與他漸行漸遠。
在現代公司架構內,不可遏止的獨裁者行徑越來越少(事實上,現代管理體系的發展歷程,幾乎每個關鍵環節,都是為了避免個人英雄主義的上演)。但事實上,就算埃斯納現象十分罕見,但它所引發的對獨裁者的原始恐懼,很可能導致另一個陷阱:對多明星式管理組合產生了迷信般的依賴。
與夢之隊理想狀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恰恰是現實中,那些夢之隊的實際作為。
就在藍色巨人崛起的年代,美國最引人注目的夢之隊屬于Ameritech公司:未來的電訊網絡供應商電子實驗室Tellabs和Qwest公司CEO理查德·諾特巴爾特(Richard Notebaert)和Cable& Wireless及EDS公司CEO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等等。問題就出在這里,當管理團隊的成員都是潛在的CEO時,夢之隊結構就成了宮廷政治的最佳舞臺。
在中國商界,夢之隊的遭遇更具說服力。2000年代初,原本被喻為中國互聯網業公認的新浪“夢之隊”組建不到一年便開始瓦解。或許是姜豐年、王志東、沙正治等多位明星的光芒過于耀眼,他們組合起來的光芒反而有點刺眼。在可被合理解釋的人事變動之后,是多個小規模利益群體的相互傾軋。
好在,這并未對新浪的發展產生致命性打擊,但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幸免于難。今年9月,UT斯達康審計委員會承認,該公司發布的2000年至2005年的各類財報、及2006年前兩季財報不再可靠,需要重新發報。而僅在三年前,這家憑借小靈通業務躍進全球十大上市電信商行列的民營公司曾上演了一出“現代高科技版”的桃園結義:陸弘亮、吳鷹、周韶寧和黃曉慶共同組建了當時中國企業最為國際化的高層管理團隊。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試圖跨越夢之隊的詛咒,將各自不同的能力有效整合為公司力量。但在真實的利益分配面前,彼此關系的復雜糾葛最終還是在公司業績上刻下了永久的傷痕。
事實上,任何一支“夢之隊”都面臨著同一個詛咒:優秀的管理者們聚到一起,過去的神勇就不復出現。這是因為,由于個性的千差萬別或缺少一位絕對強有力的領導者,短期內很難高效產出什么果敢的決策。理論上,一個精英團隊一旦渡過磨合期,相互之間建立恰當的信任和默契,那么它的能量可能被無限激發,但現實的公司經營又很難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萬一這些客觀條件碰巧實現,上文提到的宮廷政變便會如期而至,總之,夢之隊的想象充滿各色可怕的埋伏,現實版本的全明星組合幾乎無一幸免。
這真是個奇妙的心理,表明上,人們越來越相信,真正強有力的組織不可能依靠個體精英,而是取決于對人才結構的資源配置及優化。他們的智力會在民主作用下形成合力,然后變成“最正確”的決策滲透到企業的結構和體制當中——但骨子里,這是因為人們害怕個人英雄主義變得不可控制,換言之,夢之隊只是白衣騎士在現代商業的替代品,其救贖模式被期待像“速效救心丸”一樣便捷、可靠。
實際上呢,對這種效果的最佳演繹還是白衣騎士。難道不是么,那些名垂商業史的耳熟能詳的名字,洛克菲勒、福特、J.P摩根包括1950年代的本田宗一郎、松下幸之助,1980年代以來的巴菲特、默多克和比爾·蓋茨(即便是兩個人同時出現的情況,人們更樂于將其拆分為個人),誰不是以個人英雄式的成功改變了商業世界的既有規則?
即便是現在網羅各色明星的克萊斯勒,商業史最樂于傳唱的故事還是20多年前,傳奇人物艾柯卡用多種強制性手段挽救了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有趣的是,近來,已經退休的艾柯卡巧妙地表達出對最新明星組合的異議:“企業如何發展還是要看領導層。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行業外公司控股知名汽車制造商,但我認為,最好的領導是克萊斯勒自己擁有的人才。”艾柯卡所指,正是曾當年使克萊斯勒一躍成為北美汽車制造商中唯一實現銷售增長的湯姆·萊索達——但愿,萊索達能夠最終以個人領導力破除夢之隊的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