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在英國的曼特斯徹一家食品公司進修時曾擁有過一輛自行車。這輛自行車,給我帶來了許多樂趣。
攻讀英國經濟學博士的哈特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聽說我去公司交通不便,特意送來一輛自行車。好了,有了交通工具就覺得方便多了,想上哪兒去,蹬上自行車,真像是插上了翅膀,只不過要熟悉英國的馬路交通。
英國的交通規則是:汽車和自行車均在馬路左面行駛,正好與中國相反。這里的自行車專用路線一般比較窄,機動車從身邊呼嘯過去,再加上方向的不習慣,難免有幾分緊張。
那是一個霧天,我急于去公司參加一個會議,蹬車的速度加快了許多,正巧拐彎處橫向駛來了一輛小汽車。所幸我動作較快,當即剎閘,這一刻橫穿過來的小汽車也戛然而止,雙方只差一個拳頭的距離,我不由地沁出了一身冷汗。而小汽車的主人在有驚無險之后,微笑著揚了揚手示意我先過去,顯示了英國人的紳士風度。
在英國不像中國到處是修理自行車的攤鋪。在這個國度,自行車一旦出了故障,就必須自己動手。我對機械一竅不通,所以就很怕車出故障。終于有一天,我的自行車后胎被一枚釘子扎破了。
房東告訴我,出門不遠,就有賣補胎用品的小雜貨店。得知后我馬上前往,向店主說明情況。店主微笑著遞來一個小盒,稱小盒很便宜,只賣95便士。我付了錢,拿回家一看,樂了,我真不禁要為英國人的精細而嘆服:盒子里裝著一管膠水,兩片砂紙,兩塊補洞用的膠皮,還有一小截粉筆加一塊小方石。
這幾樣東西的用處圖文并茂分別印在一張精致的說明書上:先用粉筆劃出破損處,用砂紙磨出洞周圍的毛面,涂上膠水,用膠皮補洞,小方石用來給補洞處施加壓力,使之粘補牢固。我循規蹈矩地依照這些程序,補好了后胎,自行車又可以在英倫大地上歡快地行駛了。
劉述禮摘自《大眾閱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