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綠色信貸”、“綠色證券”之后,又一項環保重拳——“綠色外貿”正式出臺。商務部近日表示,日前和環保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出口企業環境監管的通知》,將視情況終止環保違法違規企業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期限內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活動。
環保違法違規生產行為,對外影響中國產品形象,甚至給合格產品正常出口造成障礙;環保違法違規生產行為,產品出口國外、污染留在國內,是以損害國家可持續發展與核心利益為代價謀求短期利益,所以通過包括終止相關企業一定年限的對外貿易等措施,加大對于環保違法違規生產行為的遏制力度勢在必行。
綠色外貿措施的實行,還能對企業生產方式發揮引導作用。顯而易見的是,如果以破壞環境方式進行生產,產品出口將會受到嚴格限制,經濟上要遭受重大經濟損失,相關企業就不能不考慮改變生產模式,進行設備更新與技術升級,這樣就能一定程度地實現商務部和環保總局出臺綠色外貿政策“發揮各類出口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帶動作用,有效控制‘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初衷,就能對國內環境狀況的整體好轉起到促進作用。
一直以來,對環保違法違規企業的處罰都以罰款為主。盡管罰款也能讓環保違法企業遭受一定的經濟損失,但相比于它們的違法生產所得來說畢竟微不足道,所以罰款對于污染企業的威懾力相對有限。而中止環保違法企業一定年限的產品出口權,關閉了相關企業的產品銷售渠道,其所受到的損失可能要遠大于其從違法生產行為中的所得,甚至可能造成相關企業關門停產,所以更能對環保違法生產行為發揮遏制作用。企業環境違法的意愿是與其遭受的經濟損失成反比例關系的,所以相比之下綠色外貿更可能成為遏制環境違法行為的一把利劍。
無論是綠色信貸、綠色證券還是最新實施的綠色外貿,這些政策更多使用的實際都是經濟手段。企業生產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只要違法進行生產便無利可圖,企業自然就會缺乏違法生產的動力,所以經濟手段對環保違法生產行為更能起到釜底抽薪之效。綠色外貿使污染環境企業失去一定年限的產品出口權,實際就是扼住了違法生產出口企業的生命線,對于遏制環保違法生產行為來說,無異是一種鎖喉之舉。
綠色信貸、綠色證券與綠色外貿,也是多部門通力合作的促進環保舉措。企業生產與經營涉及多個領域,所以環境保護非多部門聯合執法、聯手管理難以奏效。環境保護是關系到國家與社會根本利益的事項,所以政府各部門均應在促進環保上履行職責,相關管理機構與企業都應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以形成針對違法違規生產行為的合圍,并不斷收緊束縛的繩索,不斷縮小環境違法企業的生存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期盼像綠色外貿這樣的鎖喉之舉能更多地出臺并得到有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