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商標被搶注
2007年8月8日,我國百年老字號“王致和”商標被德國OKAI公司搶注案在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正式開庭,這是中華老字號首次在海外打響了維權的訴訟戰役。目前案件進展比較順利,維權成功在望。
從媒體報道的案情分析,王致和勝訴的可能性極大。根據《聯邦德國商標法》的有關規定,第三人在國外對某商標已在先申請或使用,取得在相同的或類似的商品上的商標權利,如能證明他與商標注冊人之間有著雇傭合同或其他合同關系,應該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即王致和集團如能證明OKAI公司的注冊行為系惡意,那么請求法院注銷OKAI公司的可能性非常大。因OKAI公司作為王致和集團在德國的代理商,其應該知道王致和商標在中國的知名度,因此,證明OKAI公司惡意搶注的主觀故意相對較容易。
再從著作權的角度,遭搶注的為一組合商標,該組合商標具有顯著性的要素之一為古人頭像的圖形。這一頭像圖形首先是一副美術作品,是王致和集團歷時兩年精心設計而成,王致和集團是美術作品的著作權人。與商標的地域性相比,著作權的地域性是最弱化的。中國和德國同時都是《伯爾尼公約》的成員國,在我國受保護的著作權同樣在德國受到保護。因此,OKAI公司將他人作品搶注為商標,是侵犯王致和的在先著作權,理應被撤銷。OKAI公司將王致和商標原封不動的照搬照抄實際為王致和集團的勝訴增加了籌碼。再次,OKAI公司的上述行為明顯違反了德國的《防止不正當競爭法》,理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該案的難點在于,盡管王致和商標在中國是馳名商標,但在德國并不知名,其消費范圍也僅限于華人群體。并且,慕尼黑當地的法官可能并不知曉王致和商標的知名度。而OKAI公司在先的注冊程序根據德國商標法的規定是完全合法的。
不管該案最終的判決結果如何,該案都會給中國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的過程中如何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及遭遇侵權訴訟時如何應對有著深遠的影響。
國外搶注緣何頻發
王致和商標遭搶注并非個案,中國的知名品牌尤其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老字號的品牌大部分都已被國外搶注商標。但大多數企業在被國外搶注后,都選擇了沉默應對,能奮起抗爭的也僅是那些維權意識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強的企業。如海信的“Hisense”商標在德國遭遇西門子搶注事件剛剛塵埃落定。
筆者認為,中國品牌頻遭海外搶注有以下原因。
首先,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中國企業已經成為海外市場的生力軍,國際競爭的加劇使得國外公司有組織、有目的地給中國企業走向國外設置障礙,利用中國企業知識產權意識淡薄的可乘之機將中國企業的商標進行搶注,迫其支付高額的使用費并進而將該企業逐出該國市場。
其次,國內企業不重視甚至忽視世界經濟市場的“游戲規則”。現在世界各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基本都是在《伯爾尼公約》、《巴黎公約》和《TRIPS協議》等一系列國際知識產權條約的大框架下。很多國內企業總是等到要拓展某國的市場才想到在該國進行注冊,才發現其商標早已經在該國進行了注冊。法律總是保護有準備的人,如“可口可樂”、“麥當勞”等均在150多個國家進行注冊,“松下”先后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1.3萬多件商標。而中國企業能在海外注冊成百上千件的還寥寥無幾。如果等事情發生了再通過訴訟途徑救濟,不僅要付出高額的海外訴訟費和律師費而且耗時很長,很少中國企業能堅持下來。并且根據國際慣例,如果在先注冊的商標已過5年,挽回的可能性極小。
再次,國內多數企業由于處于產業鏈的末端,利潤率很低,尚處于維持生存和起步階段,而商標在國外注冊的成本很高,除通過馬德里體系在多個國家注冊可以節省很多費用外,單獨在某個國家注冊都要付出高于十幾二十幾倍國內注冊的費用,如商標數量多,該費用會很高,這對大多數的國內企業無疑是個沉重的負擔。另外,還有一些國內企業沒有長遠的發展計劃,根本不考慮品牌的保護。
防搶注關鍵在及早注冊
目前,我國政府也逐漸認識到保護中華老字號的重要性。2005年相關部門就舉行了“中國商標海外維權”研討會,深入探討新形勢下中國商標海外反搶注問題。2006年商務部啟動了“振興老字號工程”,2007年《中國企業知識產權海外維權完全手冊》已經納入了“2007中國保護知識產權高層論壇活動”整體框架,該手冊的出版將為我國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海外維權提供參考。目前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國務院還發布了《“中華老字號”認定規范(試行)》,規定了中華老字號的認定方法和認定程序,加強對中華老字號的保護,但是,目前對老字號的具體保護尚無法律規定。
筆者認為,應對國外對中華老字號的搶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國外及早進行中華老字號的商標注冊,獲得該國法律對中華老字號的保護。中國已分別于1989年和1995年加入《馬德里協定》和《馬德里議定書》,成為《馬德里協定》的成員國。根據《馬德里協定》規定,某一商標只要在知識產權國際局獲得注冊,便可成為國際注冊商標,在馬德里協定各成員國普遍生效。因此,我國企業要積極申請商標的國際注冊,獲得在《馬德里協定》成員國的普遍保護,從而大大降低我國商標被境外搶注的幾率和在各個國家分別注冊的成本。即使在不是《馬德里協定》成員國的國家,通過國家間雙邊協議或對等原則,中華老字號仍有可能在這些國家取得注冊。
關心公告有問題早提異議
筆者認為,做好對國外商標公告的監視,也是防止中華老字號在國外被搶注的一個有效方法。一旦發現國外申請注冊的商標與中華老字號相同或類似,即可提出異議。這樣做不僅可以降低維權成本,還可以防止訴訟風險。如政府指導成立一個中華老字號協會,對國外商標公告進行監視,那么在“王致和”商標被搶注時,權利人即可獲知此事并立即維權,可能就不會出現“王致和”和OKAI在慕尼黑對簿公堂了。
一些中華老字號已被海外搶注,我們最終還可以通過訴訟程序奪回被搶注的老字號商標。正如“王致和”海外維權案中,“王致和”主張清楚、證據充分;而OKAI公司雖極盡辯解,但至今不能提供任何有力的證據。再有在天津“狗不理”與日本株式會社的維權糾紛中,由于“狗不理”的有效努力,日本株式會社最終放棄了其1993年在日本搶注的“狗不理”商標。目前“狗不理”正鍥而不舍地轉戰澳大利亞。
需要注意的是,中華老字號海外商標維權,因為侵權地在國外,一般是由國外法院管轄,適用的也是侵權地的法律或國際條約,因此,熟悉外國法律和國際條約,尤其是有關知識產權和商標保護的外國法律和國際條約,對于有效的保護中華老字號的商標權,就至關重要。
中華老字號“王致和”海外商標維權雖然還沒有最終定案,但此案已給我們諸多的法律思索,中華老字號海外維權還有漫漫長路要走,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已經啟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