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在日常課程中開設英語、珠心算等“小學化”課程,青島市教育局07年10月底出臺了有關《通知》。那么各幼兒園的興趣班是否真的已經“偃旗息鼓”?近日,記者調查青島市20余家幼兒園發現,諸多幼兒園日常課程中確實已鮮見英語等特色課,但幾乎都挪到了課余時間。對此,該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幼兒發展角度來講,并不提倡對孩子們進行“小學化”的培養方式。
“拔苗助長”的故事盡人皆知,但像青島市眾多幼兒園對幼兒進行“小學化”的教育,這種違反科學規律,剝奪孩子童年的快樂的現象,顯然是演繹“拔苗助長”的現代教育版,其結果導致的是幼兒早期教育進入誤區。
新興的幼兒早期教育其實是一門科學。在一些正規的早期教育幼兒園,教師都應是經過特殊培訓的早教行家,而不單單是一個教師。而他們所擔負的任務也不是教幼兒小學知識,而是通過游戲培養孩子認知和學習的興趣,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健全的人格。這和目前一些錯誤理解早教概念、以為提早向幼兒灌輸小學知識就是早期教育的觀念是完全不同的。
幼兒園提前開設小學課程,表面上看起來是往小學靠攏,讓小朋友早起步。事實上,過早讓孩子進入強制的學習對其身心發展不利,到小學必然會產生厭學情緒。一些小學教師反映最難教的是那些沒有學習興趣與愿望的孩子。根據前蘇聯教育家、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佳發展期理論,孩子在學前年齡段最適合在游戲活動中接受新知識、認識新事物。如果幼兒園像小學一樣,每天讓孩子上課、做作業,會使小朋友產生上小學好苦好累的懼怕感,這種抵觸情緒將成為他們以后的學習障礙。
另外,小朋友在幼兒園里學了小學課程,就會以為自己什么都懂了,等到進行正式的小學課程學習時,會不認真聽,這樣,似懂非懂的問題越來越多。
目前,幼兒園“拔苗助長”的傾向已成潮流,裹挾得年輕父母們無力自拔。應當認識到,幼兒教育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從幼兒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因材施教,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家長及幼兒教師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幼兒園“小學化”違反了教育規律,有可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危害,不僅不可取,而且是應該制止的。違反客觀規律不是一件好事,有所得必有所失。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才是給孩子一生中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