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穿過一條寬敞的街道,來到了幾座并肩挺立的殿堂底下。襯托著背后樹木蔥蘢的山巒,這些屋頂上紅黑相間的瓦瓴,更顯得輪廓分明,光亮奪目。雪白的墻壁,鮮紅的門窗,滾圓的穹隆,平整的欄桿,和紛紛翹起的檐角,都在親切地招呼我,趕快登上石砌的臺階,走進紅漆的廟門。
我終于躑躅在擁擠的人群里面,睜著分外專注的目光,穿過供桌頂端繚繞的香煙,瞧見了身披紅袍的“媽祖”,頭頂上還戴著掛滿珍珠的冠冕。她的臉龐也是紅撲撲的,低垂著一雙鳳眼,在默默地思索什么呢?是想要在波濤滾滾的海浪中,拯救更多遇難的人們,并且去阻遏那些海盜的暴行,讓大家安全地遠航?或者是想要勸告跪在她神像底下,虔誠地祈求自己保佑平安的多少信徒,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本領,做出像自己這樣拯救民眾苦難的奇跡來?
正因為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還無法克服和消除種種災禍的襲擊,于是人們就渴望著出現神化的靈跡,和宗教的幻境,用來安慰自己恐懼與迷茫的心靈,并且從這種誠摯與強烈的期盼中,想象著善的歸宿,美的意蘊。整個世界總會在這樣追求安穩與和平的氛圍中,逐步走向更合理、更健康、更完美的境界。宇宙間有多少無比復雜的現象,確乎是至今還難以獲得準確的認識和完滿的破譯,然而我堅定不移地深信,隨著知識的逐漸普及,科學的不斷發達,總會在將來解開這樣的迷團,脫離如此的困境。
我突然想起了鄭和率領大批艦隊,遠航許多國家的往事來,這多么的令人神往和自豪。他曾經在安全歸來之后,上奏明成祖朱棣,說是在海上航行的途中,得到過“媽祖”的神助。為什么鄭和在開辟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創舉時,竟如此虔誠地陶醉于虛幻神話的氣氛中間,卻并未將制造與駕駛船只的技術,逐步引向科學的高度,總結和撰寫出一部光輝的著作來,并且永遠去通向海洋,永遠跟廣闊的世界交往?專制皇權統治底下種種因循保守的精神狀態,使得當時的人們喪失了走在整個世界前列的機會,多么的令人扼腕嘆息啊!
我張望著“媽祖”的臉龐,張望著她安詳的眼光。她塑成的金身曾經被抬上輪船,渡海遠行,抵達臺灣等地,接受過多少善男信女的敬禮,而當她歸來之后,也每天都矚望著許多來自天涯海角的人們,在這樣頻繁的接觸中,是否會使得她也跟大家一樣,萌生出諸多新穎的想法來?
我走出廟堂,徘徊在長長的沙灘上,瞧著海天相接的遠方,有一葉扁舟,寧靜地映射出點點的陽光。這又讓我回憶起年輕的女神“媽祖”來,她多么熱忱、高尚和無畏的生命,也應該在祖國歷史的進程中,閃爍出更明亮的光芒。這就得有充滿才氣的歷史學家,興致勃勃地去抒寫和闡述她輝煌的一生。
莆田正好是有著這樣悠久的傳統,比林默晚生一百余年的南宋大史學家鄭樵,就是此間的人士。他歷經幾十年間的刻苦閱讀與反復鉆研之后,涵養成思辨和會通的學風,疑古和創新的精神,關心社稷和民族安危的志向,寫出了《通志》這樣不朽的著作。這位淵博和深刻的學者,會注意過自己同鄉梅妃的性情?會知曉另一位同鄉林默的善行嗎?
我懷著這樣的疑問,又渡過海峽,返回了內陸,輾轉前往蒼翠的夾漈山下,在鄭樵讀書和寫作的故里,跨過潺潺流淌的小溪,吸著青松和翠柏的香氣,觀看這山崖的縫隙里,噴灑出輕紗般飄揚的幾泓瀑布,朦朧的潮氣,沁著我的臉頰,沁入我的心田,使我忽然想到了一個民族的命運與前途,是否跟讀書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出現了更多像鄭樵這樣喜愛讀書的思想家,是否可以推動大家在自由的思考中更快速地前進?
匆匆徜徉在莆田的海濱,深深地領略著這山山水水和滿目青蔥的魅力,深深地感悟著這幾位歷史人物的魅力。短短兩日的行程,還遠未走遍莆田的土地,這無窮的魅力,就已經使自己浸沉在如醉如癡的情景里,不斷地想象著美麗、善良、正義和文明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