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中小企業占我國全部企業數量的99%以上,工業產值占60%,進出口總額占60%,實現利稅占40%,就業人數占75%,創新就業機會占90%以上。然而,中小企業目前能夠獲得銀行貸款的企業還不到20%!
“融資難,猶如上青天!”對于中國眾多中小企業來說,這一發展痼疾長期難以解決。改革開放近30年了,在大多數時間里,對于幾大國有銀行在內的中資銀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眾多的中小企業只有望洋興嘆。
2006年年底,中國金融服務領域開放,外資銀行大舉入侵,它們在給銀行業帶來沖擊的同時,也對中國銀行業給予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從興起到潮起潮漲僅用了2年不到——在中小企業融資市場上,中外資銀行你追我趕,各大銀行不甘示弱,不斷推陳出新。
銀行業迎來了新的“中國機會”,同時,中外雙方在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領域的競爭也進入新的階段。
銀行業的“中國機會”
自2006年年底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后,中外資銀行的角逐日益激烈。然而,各家銀行無論中外都使盡渾身解數積極推出新的金融產品,開始搶灘中國的中小企業融資市場——“融資難”似乎將成為過去,這一令中小企業頭疼的大問題也一躍成為銀行業的“香餑餑”!
“中國中小企業的群體力量決定了銀行業的發展走向,未來中國銀行業發展重點將集中在中小企業融資。”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銀行業迎來了獨特的“中國機會”!
據了解,中小企業所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占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0%左右,市場競爭力在進一步提升。事實上,在創造巨大的貿易順差背后有著相當部分的中小企業在努力貢獻著,如遍布沿海城市、江浙一帶的加工貿易型企業,這類企業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推力。甚至有人說,“未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顯然,正是中小企業群體的高速發展給銀行業帶來了中國機會。
正因如此,面對千載難逢的“中國機會”,在中國金融開放的第一個月,大量外資便一齊涌入。截至2006年12月底,在中國注冊的外資獨資和合資法人銀行業機構共14家,下設19家分支行及附屬機構。據2007年年底發布的《2007年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報告》顯示,中小企業融資已成中國銀行業未來幾年發展的重點。2007年以來,銀行業的核心話題正在發生新的變化,面對大企業信貸衰退的不確定性,中小企業、零售銀行業務成為新方向,大企業信貸衰退之后的另一個補充是中小企業銀行業務。據悉,“努力提升中間業務”、“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已成為銀行業的共識。
外資銀行:虎視眈眈,謀求未來
“融資貸款,外資比中資銀行更過硬!”一家玩具生產企業老板這樣感慨道。在他看來,一些外資銀行辦事效率、產品范圍都較中資銀行來得實在。
實際上,因為有著獨特的背景及實力支持,外資銀行巨頭對中國金融市場很敏感,在銀行業開放之前便已在中小企業融資市場大力實踐,而實踐所積累出的經驗又幫助它們吸引了更多的中小企業客戶。
有專家分析,服務中小企業融資并非外資銀行的最終目的,抓住“中小企業長期受到冷落”的切入點,即宣傳效應與打開局面才是其長遠所圖。盡管如此,外資銀行還是掀起了一股“服務中小企業融資”的高潮。
具體而言,在這種金融服務的初級階段,獲得中小企業的青睞有助于外資銀行在中國的長遠發展。據相關數據統計,外資銀行經營的業務品種超過100種,111家外資銀行機構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
從占有率來看,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勢力遠遠低于內資銀行。截至2006年年底,在華外資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達到1051億美元,占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1.9%。
“現在,第一批9家外資銀行獲批改制為本地法人銀行,要想全面開展中小企業業務,外資銀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財經大學教授陳君平認為,外資銀行的市場占有率尚遠低于內資銀行,但不管如何,外資銀行如今已奠定了良好的融資基礎。
事實上,2000年以來,外資銀行巨頭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市場不斷進行布局,融資產品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早在2004年,花旗銀行就發起了“中小企業(SME)方案”,籌建商業銀行部,這是外資銀行在中國較早針對中小企業設立的專門服務部門。如今,花旗商業銀行部業務覆蓋中國中小企業最為集中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渣打銀行很早便設有專門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團隊,不但設有產品研發部門,而且針對中國中小企業的特定需求與狀況設計產品,因此被譽為“領跑者”。
中資銀行:固守陣地,全面開花
對中小企業的冷落禮遇造就了外資銀行的急速切入,而卷入美國次級債以及國有大企業債務的長期糾紛使得中資銀行開始重視中小企業融資這塊陣地,各大銀行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新產品全面開花。
長期以來,國有大企業客戶一直是中資銀行的座上賓,80%的中小企業卻難以獲得金融支持,而就在2007年年初外資挺進銀行業之時,一場中資銀行業務變革忽然來臨。
仿佛是在一夜之間,中小企業融資市場成了銀行業摩拳擦掌的陣地:包括工行、建行在內的幾大國有銀行巨頭齊齊推出針對性金融產品及政策,而各城市商業銀行也不甘落后,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放貸力度。
2007年年初,交通銀行上海分行透露,面向中小企業最新推出了“臨時性貸款額度”,在小企業主貸款等品種上將重拳出擊。“企業可以在現有抵押物授信額度之外,同時申請獲得相當于抵押物評估價值10%~15%的額度。緩解資金困境。”這對于眾多中小企業來說不啻是福音,而這也拉響了中資銀行搶占中小企業融資高地的警報!
緊接著,光大銀行也對企業融資業務大刀闊斧,取消了原先禁止向經營有季節性的企業授信的規定,開始重拳出擊小企業主貸款等新領域。農村商業銀行、北京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全國各地的商業銀行紛紛推出中小企業融資新品,無論是力度還是范圍都堪稱史無前例。
以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為例,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07年該行新增中小企業貸款102億元,占北京市19家中資銀行新增中小企業貸款總額的30.2%。全年累計發放中小企業貸款496億元,較上年度增長20.1%,其中發放小企業貸款282億元,較上年度增長39.6%;截至2007年年末,該行中小企業貸款余額567.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1.9%,高于全市19家中資銀行平均水平10.9個百分點。
毫無疑問,如此高額的貸款表明中資銀行已經把中小企業融資業務放在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與外資博弈這塊陣地的過程中,有分析認為,盡管中資銀行占據了較大的優勢,但“經驗及管理方面的不足”讓中資銀行略遜一籌。
面對外資銀行的步步為營,中資銀行究竟有多大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