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自己要進口或出口的商品是否需要征稅、稅率是多少、貿易管制上有何限制、貿易成本如何核算等疑問,只有先確定在商品目錄中的編碼后才能得以實現。但是,要將千差萬別的商品正確歸類,在報關單上填寫出準確的海關編碼,對企業來講無疑是個難題。
蔣小竹,現任北京海關商品歸類辦公室主任。曾多次代表中國海關參加世界海關組織協調制度委員會相關會議,參與“中國海關稅則/統計商品目錄”的制定工作。
《通商》:我們看到海關網站對商品HS編碼的問題要占到其他類問題的一半以上,這是因為商品歸類太難了嗎?
蔣小竹:對于這類問題大多反映出企業的報關人員對商品分類制度不甚了解,不善于應用HS分類規則對商品進行歸類。有些報關人員在填寫商品編碼時,由于找不到合適和準確的編碼,就籠統地分到相關品目的“其他”中。還有,由于我們大部分非專業人員不掌握歸類的思路,往往不會應用相關注釋來進行商品歸類,要么造成商品歸類不準確,要么翻著厚厚的《稅則》卻無所適從。
《通商》:可以這樣概括,商品歸類是一個很復雜的技術,因此企業很容易發生歸類錯誤的情況。
蔣小竹:是的。企業的優勢在于對自己商品的自然屬性比較了解,但他們又欠缺對海關歸類規定以及對海關分關標準的了解。因此,只有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才能盡可能做到歸類正確。根據我的工作體會,HS編碼的分類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完整性和嚴密性。不僅有明確的歸類總規則,在各類、章、品目、子目中,還有一系列注釋和說明,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注釋為我們準確分類提供了依據和指南。這些注釋是我們在運用HS編碼時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它們與歸類總規則和HS品目、子目共同嚴密地組成了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的科學分類制度。
總體來講,企業首先應該熟悉相關商品情況和《協調制度》目錄結構及《稅則》歸類技巧的運用,并熟知海關歸類適用的法律法規、規章公告等,其次要對海關歸類管理的程序要求了解得很清楚。只有做到這些企業才能提前預測貿易成本,提高通關效率以及控制好貿易風險,最終達到降低貿易成本的目的。
《通商》:既然如此,海關對企業的錯誤歸類將如何處理?舉例來講,企業如果在報關時經海關接單審核后順利報關,但在之后的海關稽查過程中發現了企業歸類錯誤,對于這種企業非主觀故意但又造成歸類錯誤的情況,企業是否會面臨處罰?
蔣小竹:雖然我們都是依照法律所規定的相同的歸類依據對同一種進出口貨物進行歸類,但收發貨人與海關得出的歸類結果有時是不同的。當然,對企業來說,在判斷一些商品該納入哪個稅號時,始終最傾向于稅率較低的一方,因此,這常常是成為與海關發生歸類爭議的原因。像上面舉例的這種情況,在國務院《進出口關稅條例》(國務院令392號)第51條做了明確規定:“進出口貨物放行后,海關發現少征或者漏征稅款的,應當自繳納稅款或者貨物放行之日起1年內,向納稅義務人補征稅款。但因納稅義務人違反規定造成少征或者漏征稅款的,海關可以自繳納稅款或者貨物放行之日起3年內追征稅款,并從繳納稅款或者貨物放行之日起按日加收少征或者漏征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海關相關部門會判定企業是否屬于主觀故意行為,對于上述案例這種非主觀故意行為的商品歸類錯誤海關會視情節追繳1~3年稅款,不予處罰也不會記錄企業不良信息。但如果判定企業屬于主觀故意行為,就會轉到海關稽私部門,視其情節追繳稅款并給予相應的處罰,情節嚴重的還會受到法律制裁。此外,這也影響到企業信用級別的重新定義。這種情況在通關過程中時常發生,因此,為盡快化解爭議,我認為充分地溝通是十分必要的。
其實,企業在通關環節與海關發生歸類爭議時,可與貨物進出口地海關磋商解決,在磋商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可要求貨物進出口海關填制《商品歸類申請單》上報當地海關歸類部門,以確定歸類。企業應向海關提供貨物報關單證、產品說明、樣品及其他歸類所需的有效資料。通關后,海關對企業申報歸類存有疑義的,海關可以提出歸類質疑,企業則需要配合。
《通商》:現在是否有海關認可的專業信息機構或網站,能幫助企業進行商品歸類?
蔣小竹:目前為止,海關并未授權任何一家專業機構來執行這項工作,從發展方向上看,有可能由海關認定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商品預歸類,中國海關其實也正在上海與天津等地試點預歸類社會化這項工作。而絕大部分企業對于商品歸類的咨詢還只能在地方海關官方網站上提問,或是電話咨詢來解決。
《通商》:您認為新《稅則》的實施對商品歸類會有很大的影響嗎?今年增加了122個稅號,刪除了10個稅號,這除了與2007年《協調制度》的改版有關,還與哪些因素有關?
蔣小竹:《稅則》的調整包括了對商品列目的調整,商品歸類也會發生變化。由于商品享有稅率的改變,使國家的稅收政策進一步得到具體的體現。2007年《稅則》實行大改版后,今年1月1日,我國又進一步調整進出口關稅,新《稅則》的稅目總數由2007年的7646個增至7758個,并在進出口暫定稅率方面又一次做出相應調整。
稅目的變化體現了國家對于某些行業的調控意圖,因此,《稅則》調整是一種國家對于不同商品鼓勵和限制的調控手段。今年的調整從內容上看新增的稅目包括:百合球莖、麒麟菜、調味紫菜等農產品;食品級磷酸、氯化鈷、棕剛玉、碳酸鑭等化工品;螺桿泵、電烤箱、藍牙耳機等機電商品。其中,機電類商品調整的比重相對較大。我個人認為這是由于近年來這些商品貿易量很大,國家從貿易平衡的角度做出的調控。總體來說調整稅號是便于貿易統計與監控,比如對原材料的檢測標準發生變化,稅號也隨之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