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運行業的船老大們來說,這即使不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不會是一個最壞的時代。2007年10月29日,反映干散貨運價的BDI指數(波羅的海指數)創下了歷史高點11033點;而在2008年1月17日,指數一天暴跌443點,創下了創設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

2007年對航運業來說是一個百年難遇的豐收年,而在世界航運中中國力量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推動力。以中遠集團、中海集團、中外運集團、長航集團為代表的央企船老大們,正在享受著自己的花樣年華……
但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不可能長期存在超額暴利,作為周期性非常明顯的行業,一些不利因素也逐漸浮出水面。
帶頭大哥的資本航路
在中國航運的船老大中,中遠集團、中海集團可謂航空母艦,無愧于“帶頭大哥”的稱號,行業領先優勢明顯,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合計占5大央企總運力(包括集裝箱、干散貨和油輪)的80%左右。2008年,它們的最大看點在于資本市場。
目前,中遠集團總體運力最大,干散貨運力居世界第一,且其遠洋航運歷史悠久。中海集團最初的根基在沿海運輸,但自1997年成立以來,遠洋航運發展迅速,其遠洋集裝箱船隊目前已躍居中國第一,規模略大于中遠,其油輪船隊目前也是中國最大。
中遠集團目前下屬有7家上市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分列在滬深、香港、新加坡,包括中國遠洋、中遠太平洋、中遠國際、中遠投資、中遠航運、中集集團、中遠地產等。從公司的各項業務來看,碼頭、集裝箱運輸、集裝箱制造等各項業務均實現了上市,干散貨資產注入中國遠洋后將實現上市,目前中遠集團旗下資產較大的就剩下兩大塊:油輪運輸業務和修造船業務,兩者還沒有上市。
2008年,除了繼續擴張運力,發展主業外,這個巨頭留給資本市場的懸念依舊是資產注入。中國遠洋在回歸A股市場之初,就被中遠集團定位為資本平臺。公司總裁魏家福曾表示,中遠集團將按照“整體規劃、分步上市”戰略,逐步完成資產注入。事實上,2007年進行的干散貨資產注入完成后,公司的財務報表呈現出另外一番景象。據估算公司2007年EPS將增厚1.17元。
而中海集團在資本市場的旗艦—中海發展和中海集運同樣表現不俗。中海發展主要通過提升運價和增加運力來推動成長。按照華泰證券行業分析師余建軍預計,2008年和2009年,油輪將是推動公司業務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目前國內沿海煤炭運輸指數的大幅上漲,幅度在50%左右,預計中海發展簽訂的2008年煤炭運輸合同價格也將大幅上漲。
而中海集運作為國內集裝箱海運龍頭,也存在強烈的資產注入預期。中海集團總裁、中海集運董事長李紹德在上市推介中表示,公司將會用最快的時間注入分布于國內外的集裝箱碼頭資產,“最終目標是要將其打造成為客戶第一、效益優先,具有世界品牌的集裝箱優秀班輪公司。”
跟隨艦隊快跑
在一個健康的產業集群中,“老大”的狀態是很難平衡的,就如同航空母艦沒有周圍的護衛艦群,也很難保證自身安全一樣。以中外運航運、長航集團為代表的跟隨者在這場產業復興中始終保持著追逐的腳步。
與遠洋運輸的利潤相比,許多航運企業并不看好沿海運輸,但現在某些國內沿海運輸范疇也同樣蘊涵著商機,首當其沖的便是中國。有研究人員認為,600公里以上的運輸,公路相比鐵路并不具有運輸優勢,而超過2000公里,航運就具有很大的優勢。中國南方發達的經濟需要更多的煤炭資源,使沿海運輸也呈現繁榮狀態。這就是追逐的新動力。

長航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內河航運集團,不過,集團近年開始轉變思路,按其公布的戰略方案,將“重點發展沿海和遠洋運輸”,“初步形成以長江為基礎,以江海聯運為特色的格局”。
2007年,中國長江航運集團提前一個月完成全年生產計劃,長航集團總經理劉錫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衡量一個水運企業是否是國內或世界第一,主要是看以下幾個關鍵數據:總資產、貨運量、貨運周轉量、總收入和利潤。至2007年11月,長航集團這些數據有些已接近或超過了美國密西西比河最大航運公司ACL,終于實現6年前制定的“世界內河第一,江海物流先進”的愿景。
近6年來,中國長航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走出了“五步棋”:客運退出、貨運調整、油運轉向、工業統一、燃貿合資。其中對散貨運輸結構進行調整,集中優勢發展江海聯運核心業務。此外,還實施了油運由長江向海上轉移,海上油運的運量和收入已經超過長江油運,成為長江水上“加油站”的標桿企業。
而中外運雖然主業不在航運,業務以海、陸、空國際貨運代理為主,但其占據央企集裝箱運力的18.3%,依托貨代形成的運力成為發展航運的天然優勢。總裁趙滬湘日前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外運集團將以綜合物流和航運作為主營業務,并形成各自的資本平臺。航運要力爭緊跟中遠、中海后面。
2007年,中外運集團將自己的航運業務整合打包,登錄香港H股市場。趙滬湘預計在5年內該項業務可以成為集團的新贏利增長點,“中國宏觀經濟向好,航運市場也不錯,加上資源的整合與協同效應,以及航運公司的上市,現在看來我覺得贏利目標會提前實現。”
重建大航海時代
600年前,鄭和下西洋開創了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鼎盛時期,在跨越了近600年后,中國現代航海業亦開始了重尋大航海時代精神的努力。上述的船老大們就如同“現代鄭和”,在浩瀚莫測的江洋湖海間實現一個大國崛起的夢想。
航運業作為一種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可以根據不同市場的周期波動進行波段操作。航運市場分為干散貨、集裝箱和油輪,這3個市場的景氣周期并不相同,決定因素就是各個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化。
世界貿易組織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作為世界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戰略買家,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已影響到國際海運業走勢。尤其是近兩年,占世界海上運輸半壁江山的干散貨流量增加約48%,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大量進口鐵礦石等原料。中國的集裝箱年吞吐量也躍居世界第一。在原油運輸這項大宗海洋運輸業務中,中國進口石油約占世界油輪總運力的1/3。
面對莫測的未來,中投證券在最新發布的2008航運行業研究報告中指出,干散貨運輸市場2008年繼續保持繁榮,2009年景氣度下降。中國仍將是主導全球干散貨市場的最重要國家,鐵礦石、煤炭等主要物資的貨運量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預計未來兩年全球干散貨市場將保持不低于4%的增長速度。2008年的運量需求依然大于實際可提供的運量,但在2009年運力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運量需求已經小于實際可提供運量,2009年形勢不容樂觀。
集裝箱運輸市場已經走出低谷,未來3年運價將小幅上升。2007~2009年的運力供給增長將分別為15.4%、13.4%和12.3%,需求增速為12.6%、12.0%和11.1%,2007~2009年供給增速將比需求增速略高,但供求增速差要小于2006年,而2009年后有望出現供需增速持平,由此判斷未來幾年集運行業繼續向好。
油輪運輸市場在2009年有望迎來轉折點。未來3年油輪需求增速分別為3.2%、3.1%和3.3%,將保持穩定增長,但運力增長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分別為48%、3.6%和1.0%,運力增速依然大于需求增速,但在2009年兩者基本持平,2010年將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航路隱現漩渦
針對BDI指數近期下跌趨勢,航運業也有擔憂。這種下跌趨勢在未來一兩個月內還不會改變,雖然已經跌了不少,但是5000多點并不意味著低位,依然還是處在高位。下跌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歐美投資基金的炒作,另一個是世界經濟的放緩。一種普遍的預測是,干散貨市場運價將在高位震蕩、集裝箱市場謹慎樂觀、油輪運輸市場最壞的情況正在過去,預期航運行業的整合可能加快,帶來市場新的投資機會。
世界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便是目前美國次級債風暴造成的震蕩,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退。雷曼兄弟經濟學家孫明春分析說,“中國和亞洲地區其他經濟體,受全球經濟放緩的沖擊可能不是線性的”,他指出“在發生全球經濟萎縮時,中國經常被認為是避風港,但這次的情況可能不同”。
但影響海運行業船老大心情的根本憂慮還是供需矛盾。按照目前好望角型貨船的租金水平測算,兩年多的租金收入就可買一艘新船,這使得目前世界造船業新船訂單迅速增加。根據國際知名航運咨詢公司CLARKSON統計,截至2007年12月份,干散貨船訂單量為2407艘,總噸位達到2.12億DWT,已達現有船隊總量的54%,這是一個創紀錄的數據。如此天量運力將在2009年后大量下水,屆時市場調整在所難免。
有業內人士直言,“貨運量下來,是BDI指數下降最重要的原因。例如現在國際市場上,澳洲的供貨方一起對出口中國的鐵礦石禁運,逼迫中國就范,這樣貨運量就下來了。”
專業人士預計2008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對航運市場將產生的影響有:中國出口增速可能放緩對全球航運市場產生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集裝箱運輸市場;又由于集裝箱運輸市場的需求主要來自于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因此美國經濟放緩也將對其產生負面影響;還有就是油輪運輸市場的需求,因為美國的油品需求占全球油品需求的20%;影響最小的將是干散貨運輸市場,因為干散貨市場的需求主要來自于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對鐵礦石、煤炭等資源品的需求。
此外,盡管運價急速前行,但各項成本費用激增速度同樣如影相隨,船老大們最終拿到手中的利潤可能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
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原油期貨價格歷史性地突破100美元/桶,燃油成本正是航運企業的重頭,一般占據成本的近1/3。而人民幣繼續加快升值,對國內船東來講無疑又是一棒,預計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幅可達10%,人民幣對歐元也將轉為升值。在中國航運公司中,其運費大都以美元結算,即便考慮公司很多成本支出也是以美元支付,但對公司的成本壓力同樣不小。
港口使用費、人工成本等同樣快步跟進。日前,澳洲達林浦(DBCT)碼頭就宣布港口使用費將提高38%,國際市場上船員缺口日益擴大,有業內人士測算,在目前的成本結構下,船員人工平均提高10%,航運企業凈利就將下降2%左右。
看來,更嚴峻的考驗正等待著船老大與它的追逐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