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印度總理辛格率領的一支龐大經貿代表團正式訪華,龍象之間,一個新的經濟格局也在2008年的開端徐徐拉開了帷幕。
從“龍象之爭”到“龍象之盟”
中國和印度同為亞洲大國,都具備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在過去,兩國有過親密的合作,也有過不愉快的爭斗。這只龐大的“印度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等方面,都把“中國龍”看成是自己成為地區大國,稱雄亞洲的威脅。這種印象來源于雙方對龐大鄰居的天然恐懼和不了解。直到上個世紀末,印度對中國的提防、競爭心態仍然沒有化解,只是更多地體現在了經濟發展和雙邊貿易上罷了。
其實,盡管雙方存在著競爭的心理,但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同,使得雙方在經濟上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也就越來越明顯。而這種差異性和互補性,也正是“龍象”之間從競爭走向合作的基礎。從2003年當時的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訪華,到2006年、2007年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先后訪印,兩國之間在各方面的合作正式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這一次辛格總理的來訪,既可以看作是龍象之盟的延續,但也有其不同以往的新面貌、新思路。如果說,瓦杰帕伊的來訪,大家印象深刻的是他所說的那句“我們再不要戰爭了!”那么這一次大家更為關注的是,作為財經專家的辛格,率領的又是這樣一個重量級的商貿代表團,又會給中印之間的經濟關系擺下一個什么樣的棋局?
1月14日,溫家寶總理和辛格總理共同簽署了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于二十一世紀的共同展望》的文件。文件表示,中印雙方支持和鼓勵區域一體化進程,認為這是形成中的國際經濟體系的重要特征,為發展提供了互利機遇。雙方積極看待彼此參與區域合作進程。文件說,中印雙方將加強在亞歐會議框架下的協調,共同致力于鞏固和深化亞歐全面伙伴關系。
換句話說,中國將與印度攜手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而不是彼此采用懷疑、封閉的手段對待對方。在東盟10+3、東亞峰會、亞歐會議這樣的地區性組織中,印度也將不再對中國的貿易拓展不分青紅皂白地采取敵視、抗拒、遏制的態度。正像辛格自己所說的那樣:“以我個人的觀點看,世界這么大,(中印)兩國可以同時發展。兩國擁有足夠大的合作空間。”他從全球視野審視中印合作,“盡管我們在一些領域的競爭無法避免,但是也可以相互合作?!?/p>
“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
中國是全世界制造業的龍頭老大,憑借著巨大的生產能力和價廉物美的優勢,“中國制造”以無可阻擋之勢,進入到世界的各個角落,這其中就包括印度?!笆澜绻S”的稱譽對于中國來說,絕對當之無愧。
印度擁有和中國類似的經濟發展基礎,人數眾多而廉價的勞動力、龐大的內需……但直到目前,在傳統制造產業方面印度與中國相比,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印度在過去一直采用保護主義的手段來對付中國商品和中國企業的進入,印度的中小企業者更把“中國制造”當成是最大的威脅和競爭對象。
這樣的心態,加上印度對中國確實存在的貿易逆差,使得不少印度人認為與中國打交道有害無利。但事實上,中印兩國的經濟有著明顯的互補性。
比如說,印度在軟件、服務業上的優勢是中國所不能比擬的,被稱作是“世界的辦公室”。而中國在硬件上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卻占有優勢,雙方有很寬廣的合作空間。
雙方在醫藥方面的合作更具備互補性。印度企業的優勢在于擁有知識產權,它們的很多產品都通過了美國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證,可以出口到全世界,這恰好是中國企業的劣勢之所在。然而生產能力的不足以及國內資本環境的制約,這些企業難以在印度達到它們需要的規模,以至于從產值來看,印度制藥業并不是特別發達。如果印度企業拿著知識產權來中國投資,和中國企業談合作,這將是對雙方有利的事情。這次辛格率團訪華,與中國簽訂的協議,其中就包括醫藥方面。
雖然辛格此次訪華,處處表現出對中國在經濟發展上所取得的成就的贊賞之情,也提出要以謙虛的態度向中國學習。但是,印度并沒有打算從此就走上和中國完全一樣的經濟發展道路,換句話說,印度并沒有著力要將自己打造成和中國一樣的“世界工廠”。在中國社科院發表演講時,辛格把印度今后的發展方向定位成“日益龐大的消費市場,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出色的軟件業”,因此,懷著尋找廉價勞動力到印度投資,想要再次復制在中國成功經驗夢想的企業要深思了。
中印貿易“爆發式”發展
在過去的兩年中,中印的雙邊貿易已經翻了一番,已經提前兩年完成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的貿易目標。實際上,到2007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已經大幅增加到386億美元。因此辛格信心滿滿地說:“經過修訂的到2010年達到400億美元的目標看來也將提前兩年實現。這種情況使我產生質疑,那就是我們兩國政府是否低估了雙方各自業界的能力,是否低估了它們之間進行貿易的強烈愿望。因此,我們準備提出更為雄心勃勃的貿易目標。”
“中印間的貿易將經歷爆發式的發展?!敝袊顿Y發展貿易促進會印度中心一位代表說,“開始幾年我們的業務幾乎為零,2002年之后,中印貿易才開始大幅增長?!彼€說,印度有很好的商業環境,發展市場很大,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這其中的巨大需求和商機。
從2004年開始,中印貿易涉及領域迅速擴大。因為印度在硬件方面需求更大一些,所以在對印貿易中,中國企業以技術、設備等出口為主,如化工成套裝置、電站成套裝置、整流產品出口等,體現出中國技術含量、人才等優勢。而現在,中國企業對印貿易正由技術、設備出口向在印度辦廠轉變。“從去年開始,已經有不少企業向我們咨詢在印度辦廠的事宜?!?/p>
實際上,在1月14日舉行的“中印經貿、投資與合作峰會”上,40多位印度企業家親自上陣,不遺余力地宣傳介紹他們最先進的科技產品,而來自中國不同行業領域的400多名企業家的積極參與、洽談熱烈,也間接證明了辛格對中印兩國是否低估業界的貿易愿望和貿易能力的質疑,確實很有道理。
“逆差”還將持續
辛格總理此次訪華的主要目的有4項:改善雙邊經濟關系;簽訂各種類型的協議;說服中國降低貿易壁壘以及延期簽訂自由貿易協議。
其中第3項“說服中國降低貿易壁壘”正體現了辛格乃至整個印度對中印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感到極度憂心。2003年,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過10億美元,而到了2007年,雙方的貿易逆差已經達到了90億美元。
就在辛格抵達前一天,先行的印度商工部長卡瑪爾·納特已經與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舉行了會談。納特試圖推動中國政府向印度商品擴大市場準入度,以便減少雙邊貿易中印度遭受的貿易逆差。例如,允許17種印度蔬果出口到中國。
但是,所謂的貿易壁壘并不是造成印度對中國貿易逆差的關鍵因素,即使中國基于其他考量放棄了部分限制,這種貿易逆差還將在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中國的經濟改革要比印度早得多,因此在工業品生產、基礎建設上要比印度強大、先進,附加值較高。而印度向中國出口的產品種類較為單一,主要以初級產品、原材料產品為主。
而且中國在放棄部分貿易壁壘的同時,必然會要求以其他的方式交換利益。中方表示,他們有意投資印度的水力發電項目,并表示在此領域雙方合作的潛力非常大。在印方要求中國確保印度鋼鐵業急需的中國焦炭能“自由流動”后,中國也同樣要求對方承諾,印度向中國供應鐵礦石“肯定沒問題”。
事實上,辛格對于貿易逆差的關鍵原因也了然于胸,他在“中印經貿、投資與合作峰會”上談到,“在貿易領域,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促使我們的對華出口實現多樣化。只有努力通過使印度的商品更多地進入中國,才能消除兩國間日益增加的貿易赤字。
“除了我們具有競爭力的制造業之外,印度還擁有多樣化的農產品基礎。我們的食品加工業也在迅速增長,我們能夠向中國市場提供高品質的農產品和海產品。我們應該為這種貿易的擴大創造有利的環境?!毙粮襁€不遺余力地為印度的農產品進行吆喝。
自由貿易區繼續“跳票”
早在2006年中國領導人訪印期間,雙方就約定要展開“區域貿易自由化安排可行性研究”,并于2007年10月之前提交報告。但是,這份報告遲遲未能面世。就在辛格訪華前,中國仍然敦促印度盡快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由辛格直接負責的印度貿易和經濟關系委員會早就開始加班加點,以便在辛格動身之前向他呈遞有關報告。
考慮到可能會傷害到與中國的關系,辛格當然不會完全拒絕簽署FTA建議,但延期簽訂,對于印度來說卻是明智之舉。一方面中印雙方尚缺乏足夠的政治互信,另一方面雙方的競爭力尚不平衡。由于中國的商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印度方面擔心大量中國商品的進入會給印度市場尤其是印度本國的制造商帶來沖擊,而這種不平衡,從目前的發展分析來看,并不會在短期內消除。
這就是辛格訪華的第4項目的。辛格同時在“中印經貿、投資與合作峰會”上保證,兩國政府將一道工作,努力為更大的貿易、投資和經濟往來創造適宜的環境。這將包括解決非關稅壁壘、知識產權保護和與市場關聯的匯率等問題,以便打造出一個高水平的平臺。
在這樣一個時候,中國也表現出了大氣度和前瞻性。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陳健回應表示:在發展中印雙邊貿易的同時將著重推動中國從印度的進口。今年,中方還計劃組織企業赴印度采購商品。同時,中方愿意積極配合印方,為印度企業來華參展、辦展和推介商品提供支持。
高科技企業可望步入“快速路”
印度在科技上擁有不可小視的實力,因此,兩個亞洲大國在科技上的合作,將促進雙方在相關領域的進步。這一次辛格訪華,其中重要的一項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建立中印科技伙伴關系。
其實中印兩國間的科技合作,早從1988年拉吉夫·甘地訪華后就已經開始,到現在,雙方的有關部門簽署了20多個部門間的科技合作協議和備忘錄。雙方已經舉行了5次科技聯委會會議,確定了幾十個項目。不過,這樣的科技合作僅限于政府之間,對于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來說,它們的印度之路并不平坦。
例如,國內知名的通信企業中興,曾在印度一單48億美元的項目競標中落敗。本來中標、落標在商業活動中是很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中興被拒印方給出的理由明顯違背業內常識,針對性也非常強。其實,這已經不是中興在印度遭遇的第一次不公平待遇了,而且在印度遭遇不公平待遇的中國企業也不止中興一家。印度海外投資促進局(FIPB)就曾以“安全因素”為由,拒絕了中興增股印度分公司的計劃。另一家國內知名的通信企業華為也遭遇了同樣問題,他們的投資建設計劃也屢屢遭到冷處理。當時還有傳言說,印度政府可能會起草一項法案—對來自被認為有安全威脅的國家的投資,要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查,而中國可能就在這一名單上。
辛格總理的訪華,表明印度已經打消了對中國帶來的“安全威脅”方面的疑慮。不但推動了龍象之間在科技方面上的進一步合作,對于中國高科技企業在印度的發展來說,也是一個正面的信息。它們很可能會被“解套”,進入到一個正常、快速的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