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門”事件,最早是由網上論壇引爆的。今年年初,一位網友發(fā)帖稱,去年購買的浦發(fā)行發(fā)行的某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在到期日前被通知收益率為零。之后,民生銀行、深發(fā)行等銀行發(fā)行的理財產品也出現(xiàn)零收益。
一時之間,“收益門”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而后,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發(fā)布的《理財產品評價報告》,更將關于“收益門”的爭論推向高峰。
在深陷“收益門”的銀行理財產品中,QDII產品可謂是“重災區(qū)”。東亞銀行發(fā)行的“利財通”1號產品,自成立以來虧損63.18%;民生銀行發(fā)行的“港基直通車”虧損50%,而被迫清盤。
日前,各方關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門”的觀點沸沸揚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相信,經過這一事件后,監(jiān)管部門會進一步加強對該類產品的監(jiān)管,各家銀行也會吸取教訓,日后在產品設計、信息披露、規(guī)范銷售流程等方面做得更好。
但問題是,對廣大投資者來說,在經歷了這一場現(xiàn)實版的風險教育后,銀行理財產品今后還該不該買?如何選擇相關的產品?其中又該注意哪些問題?
認清自己
“收益門”事件再次印證了投資界顛撲不破的真理:收益總是跟風險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既然理財產品有著比銀行存款更高的預期收益率,自然也將承擔更高的投資風險。
另外,經過這一事件人們也逐漸認識到,銀行的信用中介地位僅限于資產業(yè)務、負債業(yè)務兩項傳統(tǒng)業(yè)務,也就是說,銀行作為信用活動的一方參與其中,其行為以自身的信用為保證;但代客理財?shù)葮I(yè)務則屬于中間業(yè)務,銀行所扮演的只是代理商的角色,不參與其間,只收取手續(xù)費,自然也不對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負責,只是盡相關的告知義務。
經歷了零收益、負收益之后,一些投資者會產生這樣的疑惑:還敢買銀行理財產品嗎?
其實,要回答這一問題跟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門”無關,而跟投資者本身的經濟實力和風險偏好相關。根據(jù)這些來決定是否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所以,投資者買不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第一步,應當從認清自己開始。
按道理,金融機構在銷售理財產品之前應當向客戶提供風險測試,具體又包括風險偏好測試和風險承受能力測試。但之前,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到位。
實際上,對投資者來說,無論做不做關于風險測試的調查問卷,在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都應當對自己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自己的經濟收入如何?工作是否穩(wěn)定?家庭負擔是不是比較重?有沒有房貸等負債?投資風格更激進,還是更穩(wěn)健?如何在收益和風險之間平衡?等等。在投資之前,必須先回答這些問題。
另外,自己可用于投資的“閑錢”有多少?(銀行理財產品的最低門檻為5萬元。)可用于投資的最長時間有多長?有沒有預留下充足的備用金?有沒有配置一定比例的保險等安全性資產?等等。這些問題也必須考慮到。
以上這些方面都了解清楚,無論產品宣傳資料中誘人的預期收益率,還是有出現(xiàn)零收益、負收益的風險存在,都不會對你的投資決策產生誤導。你一定能做出符合自身情況的判斷。
熟悉產品
在解決了買不買的問題后,如何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就擺在了投資者的面前。而如何選擇,又都是建立在投資者對產品的熟悉度之上的。
投資者對具體的銀行理財產品的了解,最重要的是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了解產品的類型。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大致分為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三類。保證收益型產品是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超出最低固定收益的其他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是指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此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并依據(jù)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是指銀行根據(jù)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并不保證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
二是了解幾個收益率。根據(jù)規(guī)定,銀行不得無條件向客戶承諾高于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率,因此不論固定收益產品還是浮動收益產品,在購買時所看到的“收益率”其實是“預期收益率”,甚至是“最高預期收益率”。只有當產品到期,銀行根據(jù)整個理財期間產品實際達到的結果,按照事先在產品說明書上列明的收益率計算方法計算出來的收益率才是“實際收益率”。
三是關注產品的結構。銀行理財產品除了以投資固定收益類的產品(短期債券、貨幣市場產品)、優(yōu)質的銀行信貸資產為主要投資目標、以及打新股的理財產品結構較簡單外,還存在與某個(些)指標掛鉤,比如某股票走勢,或者國際金屬價格等的走勢。這類產品預期收益的高低和掛鉤標的的走勢密切相關,投資者需要對掛鉤標的的走勢有一定的了解。
四是關注產品的期限。銀行理財產品通常都有一定的期限,到期前有的不能提前贖回,因此在投資前要考慮好自己資金的流動性,以免被動。另外,銀行推出理財產品的時候通常會一次性推出多款產品,比如美元或者人民幣固定收益類的產品,會有三個月、六個月、一年等期限的,收益也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增加。
五是看流動性。投資者要注意理財產品有沒有提前終止權力,能不能進行質押貸款,能否解決投資期限內可能急需變現(xiàn)的流動性難題。根據(jù)你的用款計劃,來選購理財產品。
其它問題
投資者在熟悉具體的銀行理財產品,并經過一定比較、分析之后,通常就可以做出選擇了。不過,在做出決策前,還應當注意到以下幾方面的風險。
(1)“保本”并不意味著本金絕對安全。有些銀行理財產品冠以“保本”的名號,給人的直覺是本金絕對安全。但實際上,卻有可能損失本金,而銀行不承擔任何責任。根據(jù)中國銀監(jiān)會的相關規(guī)定,禁止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出現(xiàn)“保證固定收益”、“100%保本”等字樣。也就是說,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照樣有風險。所以,在投資保本型理財產品時,要全面閱讀其說明,特別要注意其風險揭示。
(2)產品到期后資金并不能立即到賬。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后的資金到賬日會遲于到期日2-7個工作日。這是因為,理財產品到期后,銀行需要對產品進行清算,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投資者要特別留意到賬日的規(guī)定,并做好到期未到賬的時間里的資金安排計劃。
(3)利率風險。由于目前依然處于加息周期,有可能出現(xiàn)銀行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低于存款利率的情況。
(4)匯率風險。投資于國外金融市場的理財產品大多是以美元計價的,但我們知道,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斷升值的趨勢,在短期內不大可能逆轉,因此,很有可能出現(xiàn)銀行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趕不上匯率升值幅度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