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甘薯的根莖破土而出,向上空延伸出無數枝蔓,爬滿溫室棚頂的網架,竟然像結瓜掛果一樣在空中長出一嘟嚕一嘟嚕甘薯,倒懸在眼前。這完全不是某個科幻電影中的虛擬畫面,而是記者在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試驗田中,親眼看到的實景實物。
能親眼看著甘薯如何在空中成形、怎樣膨大成熟,這是由該研究所楊其長博士主持完成的“都市型設施園藝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所獲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按照這一突破常規農耕思維的創意,我國科研人員不僅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甘薯“空中裸結”的創新模式,還首次提出了斜插式墻面立體無土栽培模式,率先在西瓜、南瓜等10多種蔬菜作物上進行了樹式栽培的探索。在這里,傳統認識中用以果腹充饑的農業,正在因為這些設施園藝技術的大膽演繹,而變得新奇瑰麗異彩紛呈。
“在一些偏遠地方的農村,土地、勞動力等成本可能都比較低,農民扣個簡易棚子種點蔬菜、瓜果,就能得到明顯收益。但在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周邊不行,因為那里的土地資源稀缺,勞動力成本也高,郊區農民到城里打工要比傳統種地掙錢多得多。所以,這些地方的農業生產就不能再簡單沿襲傳統模式,必須利用有限的土地、水和氣候資源,采用新型農業技術,生產出更多更有價值的農產品。”楊其長說,“另一方面,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對回歸自然、觀光休閑、體驗綠色空間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預計到2010年,我國每年農業觀光的人群將在8 000萬人次以上,相關消費可達600~800億元人民幣。因此,都市型現代農業在發展方向和技術手段上也應該適應這種現實需求。”
我國目前出現的都市型設施園藝形式,就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它是適合于大中城市農業高效發展的一種現代農業模式,通過人工調控作物所需的環境要素以及栽培模式創新,充分挖掘作物的生產潛力,提高單位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栽培技術與觀賞性、藝術性的有效結合,滿足都市居民對多樣化園藝產品和觀光休閑的精神需求。
楊其長介紹說,在國際上,都市型設施園藝產業發展迅速,日本、美國、荷蘭、英國、法國、加拿大、新加坡以及我國的臺灣在都市型設施園藝產業開發方面已經取得突出進展。他舉例說,美國迪士尼樂園觀光農業園面積僅22.5畝,每年參觀人次高達300多萬;荷蘭的哥肯荷夫一個450畝的花卉園,每年能吸引游客100多萬人次;日本眾多的以水耕栽培為基礎的植物工廠,每年可以吸引數千萬人參觀。近年來,在我國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的郊區,都市型設施園藝產業不僅成為都市農業最大的亮點,也逐漸成為這些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因為它不僅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農業觀光景點,而且還為生產經營者提供了豐厚的農產品銷售收入及游覽門票收入,經濟效益極為可觀。
隨著都市型設施園藝產業的迅速發展,對與其相配套的設施栽培關鍵技術需求與日俱增,已經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研究的熱點。楊其長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所主持研究的項目整體技術已推廣到50多個國內知名農業園區。其中,北京順義三高農業科技示范園利用都市型設施園藝技術培育各類蔬菜樹2 500多株,甘薯根系功能分離連續結薯5萬多平方米,蔬菜立體栽培、管道栽培面積15萬平方米,巨型瓜果栽培5 000余株,累計吸引都市居民休閑、觀光、采摘、中小學生科普教育、會議展覽考察等各類活動參與人數2 000萬人次以上,推廣單位累計獲得經濟效益22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