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農民捐款不如到農村實干
2006年3月的一天,重慶市巴南區召開全區100家重點企業座談會,探討當地新農村建設對口幫扶問題。政府希望這些重點企業每家出點錢幫扶貧困村。當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一個中年男子卻語驚四座:“企業捐幾十萬元給農村,并不能真正解決農民的根本問題,關鍵是更新農民觀念,找到一條適合當地的發展道路。我愿意到村里去任一個黨組織書記,實踐新農村建設?!?/p>
這位“放炮”的企業家是重慶市渝江森林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劉樹生。劉樹生上20世紀80年代“下海”,靠汽車客運、房地產開發和工程建設逐步發家致富,個人資產上億元,公司員工近700人,是當地有名的企業家。他樂于回報社會,近十年先后為資助貧困學生、下崗職工、社會公益事業等無償投入資金2 000多萬元,被評為“重慶十佳愛心使者”、重慶市勞動模范。
他的請求很快有了回應。2006年4月,經地方黨委批準,劉樹生走馬上任,擔任巴男區界石鎮桂花村黨委書記。就職儀式上,他當場捐款30萬元,并承諾5年內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當‘村官’是自己深思熟慮的結果?!眲渖f,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已經影響了社會和諧,但是光靠“輸血式”的扶持解決不了“三農”問題,農民的思想觀念、組織程度和文化水平不提高,就是戶戶農民住別墅,家家門口通公路,也建設不出新農村。自己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對黨和政府有一種“感恩”的情結,總覺得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與其給農民捐款不如到農村實干,用自己積累的經驗、資金和人才去實踐新農村建設,真正為農民做點實事。
老板“村官”用行動感動村民
桂花村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有1萬多人,是巴南區人口最多的村,基礎設施條件很差,農民收入低,發展任務很重。他一上任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從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著手,首先制定了桂花村建設發展規劃:建橋修路、接通自來水、開通閉路電視、有條件的地方安裝天然氣等設施,并提出了“企村聯合、村社攜手、實惠到戶”的發展思路。讓村民們感動的是,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300多萬元資金,都是由劉樹生自己墊付的。
企業家的特點是務實和講效率。劉樹生一上任,村民們盼了多年的高洞寺大橋就開工建設,河兩岸的5 000余村民從此不再為過河發愁。全村建成30多千米的環村公路,劉樹生購買了10輛中巴車,村民走路到鎮里趕集的歷史終結;村里建起了廣播站,安裝了10只高音喇叭,每天早、中、晚定時播音,把各種政策和市場信息、先進農業技術及時傳遞到了村民中;同時,全村除特別偏遠的農戶外,80%以上的農戶家里都安上了閉路電視……
桂花村沙坪社農民徐貴全開“摩的”已經4年多了,村里的爛路讓他吃夠了苦頭,“路太爛了,雨天稀泥可以淹到膝蓋,坐我的摩托還沒有走路快,所以‘摩的’生意很差”。當記者問起新來的“劉書記”,老徐笑著說:“當然認得,經常來征求我們的意見,要不是他,大家等了5年的村路還修不成呢!”
2006年重慶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期間,村里嚴重缺水,劉樹生吃住在村里,每天為村民送5車水,并組織了一支40人的應急隊伍,每天24小時巡山防火。
旱災一過,他就提出必須解決村民們的吃水問題。如今,2座各蓄水500立方米蓄水池已經修好。
新農村建設需要企業家的參與
巴南區委組織部組織員左鵬認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個大原則,但具體到各地農村的實際操作,怎么“反哺”?怎么“支持”?靠什么途徑實現?都需要大膽探索。像劉樹生這樣的企業家去任“村官”,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民營企業家思想解放、市場意識強,不僅為農村帶去資金、市場等資源,更重要的是為農村帶來新的觀念和發展思路。
巴南區委組織部的調查表明,過去的村干部普遍“等靠要”思想嚴重,要么發展沒思路,要么面對困難沒辦法,很難帶領群眾致富。在2003年以前,巴南區的340多個村中,有50%以上是沒有任何收入的“空殼村”。而在啟動“能人治村”工程后,大量年富力強的各類人才走上基層干部崗位,使農村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
原重慶璧山縣委書記黃同均退休后,自愿到桂花村擔任顧問,為村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鎮上的干部開玩笑說,桂花村的班子太“牛”了——資產上億的富翁當“書記”,退休縣委書記當“顧問”,想不搞好都難。
黃同均覺得自己現在的工作很有價值,“新農村不是靠提個概念、投點資金就能建設好,而是需要一大批人來踏踏實實做事,如果有更多的企業家都能像劉樹生一樣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可能會是另外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