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濟南市回民小區最大的燒烤街上,有個店增加了新的燒烤品種:螞蚱。他們的螞蚱有炒的,有炸的,還有烤的,每天都有近10千克的銷量。螞蚱來自于濟南郊區的一家養殖場,場主王文忠每年能生產1 000多千克螞蚱,全部賣到當地餐館。
2005年6月,王文忠看了一篇報道,說養殖螞蚱投資不大,見效益比較快,就從河北進了5萬粒螞蚱種,投資3萬多元在郊區租了十幾畝地,建了8個大棚。螞蚱的繁育一年內分為夏秋兩代,一代的生長期都在50天左右。一家人忙活了近兩個月,就由兒子王震去賣。
2005年9月,王文忠養的第一批螞蚱正式進入了濟南西郊一家農家樂餐館。餐館經理沒想到,油炸螞蚱推出后,直到現在都是這家餐館顧客的必點菜肴了。王震賣給飯店1千克螞蚱是40~60元,飯店可以做出5盤,一盤就賣20~30元。王文忠一個大棚一年兩季的螞蚱就能收入3 000多元。2006年,他把大棚增加到16個,接著又給燒烤店的老板供貨。
這年秋天,一位章丘的客戶到養殖場來買螞蚱喂他自己養的蟈蟈,并給了王文忠一點蟈蟈種。王文忠到濟南花鳥市場逛了幾天,發現蟈蟈不僅能吃,還可以把玩,市場比螞蚱的前景還大,就動起了養蟈蟈的念頭。冬季用人工控溫繁殖,正好填補收了秋螞蚱在冬春斷檔的市場空白。現在,王文忠父子又用螞蚱養殖場旁邊的魚塘搞起了休閑垂釣,買了魚放進去,供人垂釣,每天每桿60元。螞蚱糞和黃粉蟲的下腳料都是很好的魚飼料,他們就不用專門買飼料喂魚了。
匯通村里熱行當加工銷售木板凳
走進江蘇省德勝鎮匯通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高大漂亮的樓房,房檐下,許多農戶整齊地碼著凳面和凳腳。目前匯通村140戶農戶中有500多人從事板凳加工和銷售。
早在20世紀80年代,匯通村村民郁維沖靠一手木匠活,開始加工長板凳。當時由于沒有人賣板凳,郁維沖的板凳每張可賺10元。郁維沖老人加工板凳致富的做法迅速吸引了其他村民。到90年代中期,全村大多數人家的農民憑著一把鑿子、一把斧子,開始加工板凳。如今村民們加工板凳全部采用了機械化操作,產品由過去的長板凳,發展到方板凳、小椅子等。一般夫妻倆一天可打造50張板凳,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40多戶不加工板凳的農民成了板凳加工銷售經紀人,他們走南闖北,把匯通板凳賣到大江南北。(安長軍)
絳縣豬倌李隨兵科學養豬有水平
“2007年,我共出欄肥豬60余頭,毛收入10萬余元,平均每頭賣到1 500元以上,全年純收入突破5萬元。”山西絳縣張上村養豬戶李隨兵言談中流露出內心掩飾不住的喜悅。
李隨兵現年40歲,長年以種地為生,當看到周圍鄰居依靠科技發展養殖、種植走上富裕路時,他決定利用家鄉自然環境發展養豬。2005年初,他投資1萬多元,在自家地里建起了簡易豬圈,從6頭小母豬開始自繁自育。到年底算賬,雖然有少量利潤,但還不是很理想。于是他向同行業師傅請教,在選擇優良品種時優中選優,同時購買有關科學養豬的報刊細心鉆研,從豬圈消毒、疾病防疫到飼料配比等每個環節都做到細致入微。到了2007年下半年,豬肉價格一路“狂漲”,而且是客戶上門預定,著實讓李隨兵興奮不已:“我計劃在現有6頭母豬的基礎上再增加10頭,把現有的豬圈規模再擴大一倍,同時新建沼氣池,變糞為寶進行二次利用,也讓周圍鄰居分享自己的‘寶’。”(李文龍)
大紅燈籠高高掛“掛”出富足新農家
“收了秋,掛鋤頭”,隆冬時節,山西省臨猗縣臨晉鎮石家卓村村民卻為趕制燈籠忙得不可開交。村燈籠協會會長陳鉻森興奮地說道:“來求購燈籠的車都擠到家門口了!”據了解,一冬天,該村共制作各式燈籠近5萬個,純收入24萬元,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其中10余個大戶純收入突破5 000元。
石家卓村是個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但該村制作的燈籠卻在晉秦豫久負盛名,每年的燈籠產量占到全縣的9成以上,品種達30余種,暢銷陜西、河南等地。老藝人陳克明介紹說,手工燈籠本小利大,10多元采購的竹圈、鐵絲、紅綢、彩紙,做成一個直徑80厘米的燈籠,賣60元都供不應求,實為村民冬閑增收的“短平快”項目。
但傳統手工制作燈籠產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20世紀90年代中期,機制燈籠大量低價上市,大大沖擊了村民的手工藝品。村“兩委”急村民之急,考察市場后,召集能工巧匠改進工藝,提高質量降低成本,重新搶回了市場。2002年,江浙一帶制作的機制鋼絲燈籠大量低價上市爭市場,村“兩委”再次組織技術攻關,在精工細做和耐用實惠上提高競爭力。如今,石家卓村的手工燈籠已成為一個響當當的品牌。難怪石家卓人農閑不“閑”,越干越有勁、越干越歡喜。(穆劉法)
買騾馬幫人種地種罷地賣掉騾馬
河北省灤南縣侯各莊鎮宋各莊村的農民,每年夏、秋兩季都臨時買來騾馬幫人種地。他們因此每年每人可賺五六千元。
城關區農民人均耕地僅幾百平方米,而且不成方連塊,收割機、播種機難以大面積作業,而城關區的農民又大多經商做買賣,種地靠雇人。宋各莊農民宋萬成靠1匹馬打工種地,只一年的夏秋兩季就賺了6 000多元。村里群眾后來紛紛效仿宋萬成,在農忙前一個月從市場上買來騾馬,待幫人耕地的農活忙過之后,再將騾馬賣掉。有人喜滋滋地說:這叫“借”來騾馬把錢掙。(張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