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穩定糧食生產,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近幾年來,國家在重點糧食產區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了最低收購價政策。最低糧食收購價政策增加了種糧農民收益預期,保護了廣大種糧農民的利益,對促進糧食生產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年的“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重申:根據情況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有關部門2月8日和3月27日,兩次提高了稻谷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
然而,在小麥最低收購價的確定上,卻沒有新的改變,仍然是白小麥價格高,紅小麥價格低。筆者認為,這一價差的確定缺少科學依據。
過去,我國糧食短缺,小麥制粉工業水平較低,導致紅小麥出粉率低,麩睲多,影響面粉經營效益。而白小麥的麩睲對面粉顏色的影響相對較小,不影響消費者的感官需求。這是紅、白小麥價差形成的歷史原因。
隨著小麥制粉工業水平和專用小麥的產業化生產程度的不斷提高,在我國現有的制粉工藝水平下,子粒表皮顏色對面粉白度的影響已經消除。大量研究結果也表明,紅皮或白皮與小麥的內在品質關系不大。北方優質白麥適合于制作優質面包或面條,是優質小麥;南方優質紅軟麥適合于制作優質糕點和餅干,也是優質小麥。紅小麥由于其抗穗發芽性比白小麥強,適合于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種植;白小麥因其具有較好的抗旱性和高產性,更適合于北方種植。實踐證明,食品加工企業在收購小麥過程中,主要依據小麥的內在品質和用途定價。因此,糕點和餅干加工企業收購江蘇的軟紅麥價格遠高于黃淮地區的軟白麥。所以,在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方面仍堅持紅、白麥不同價是不應該的。
由于國家收購價政策的導向,目前,我國長江流域部分地區盲目發展白小麥種植,埋下了發生大面積穗發芽的隱患。
筆者建議,作為國家的糧食收購價格,既要體現公正性,更要體現科學性。目前,應采用兩種方法分別對待。一是對普通小麥按最低保護價來進行收購;二是對優質專用麥按優質優價進行收購。從收購價政策的制定上開始,轉變以小麥皮色評判小麥質量好壞的不科學認識,逐步實現優質優價政策的落實,切實調動農民發展優質小麥和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實現小麥穩產高產,促進農民增收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