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交往是個很有意思的事,維持之間的關系到某一種水平更需要藝術。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村里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關系該如何協調?我也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文章,理論性強不說,多少還有點“冠冕堂皇”感覺。看后,常忍不住感慨:現實中真是那回事嗎?因為職業的關系,我也時常琢磨這個事情。下面講三個小故事,對在職的黨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或許有些啟發。當然,需要從正面感悟。
南宋年間,有個大臣一天忽然被傳到宰相府里相商要事。宰相召見,大臣當然不敢遲延,于是匆匆忙忙地趕去了。進了相府,他被安排在一間幽雅僻靜的房間。等了好長時間,茶一連喝了幾杯,也不見宰相面,他越等越覺得無聊,便無心地翻桌面上一本用紫綾裱糊的書札。他翻著,發現有篇寫得很不錯的賦,情不自禁地讀了起來。賦后面落款是宰相一個親戚的名字。一連看了賦幾遍后,他喜歡得都快背了下來。一直等到天黑,仆人才上來說,宰相今天實在太忙,沒時間接見,空等了一下午的大臣被客氣地打發走了。大臣離開相府后,左思右想,總想不明白宰相這次召而不見的用意,想時還忍不住感慨那篇賦文采好。
沒過幾天,大臣接到朝廷的詔令,任命他為主持“掄才大典”的知貢舉。這時,他聯想到已聽說的相府家親戚也要參加科考的事,頓時恍然大悟。于是,考試那天,他就以在相府里看到的那篇賦題作為考題。結果,相府家親戚毫無爭議地考了第一名。
第二個故事還是古代的。古時候有個實干家,幫皇帝創業時立下了赫赫大功,天下平定后被封為宰相。衣錦還鄉后,他召集要好的兒時朋友喝酒,酒桌上不免得意,便講述他當年在戰場上的“豐功偉績”。講著,他不免有點英雄老年的寂寞,問大家現在仗也不打了,皇帝封我為宰相,我應該怎么做。多數朋友說,你應該多為百姓做點實事,至少為鄉親們辦點事;而一個朋友喝得醉醺醺地說:你現在要干幾件“砸鍋的事”。他聽了勃然大怒。這場朋友聚會不歡而散。后來,他一門心思幫助皇帝收拾殘局,安撫百姓。一天皇帝找他談話,說你現在都比我的威信高啊,老百姓都知道你的大名。他畢竟是經過事的人,皇帝的一句話讓他警惕起來,不由得想到讓他干“砸鍋的事”的朋友。
“砸鍋的事”傳到皇帝耳中,皇帝召他進宮,怒氣沖沖地呵斥他不保持本色體恤百姓。他跪在地上,發抖著不停認錯。皇帝見他這樣,也不好再怎么,便教育他要戒驕戒躁,當官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到首位,等等。
這兩個古代的故事多少有點沉重,其實我是翻版了兩個典故,再來個現代的故事結尾。我有個朋友在北京寫劇本,有幾個本子拍成了電影公映。他有個特點,做事細致,還好自以為是。每次寫劇本,他總要把劇本的各個場景的鏡頭標得很清楚,比如過肩鏡什么的。一般編劇,只是編個文學腳本。鏡頭運用是導演考慮的,導演會做“分鏡頭腳本”。電影開拍時,他標明的鏡頭導演用不上幾個,因此他非常懊惱,覺得自己的心血白費,老和導演有沖突。一次朋友聚會,一個年長的制片人開導他:電影是一種導演的藝術。編劇的任務是要編個好故事。你設計的鏡頭再專業,難道能比導演設計的鏡頭專業?我看不一定。你可能有意或無意間有了當導演的沖動,但我覺得時機暫時不成熟。
一家之言,想到寫到,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