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過程中,既要讓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盡快致富,又要考慮發展的可持續性,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這也就是“生態農業”的概念。
北京市平谷區的大華山鎮掛甲峪村發展“生態農業”的故事讓人感動,也給人以啟示。這個200多戶人家的村落,原是個無人(才)、無錢、無物、無水的“四無”山村,村里稱的卻是六十幾條光棍漢,老百姓吃水都得跑到十幾里外的地方去拉,進出村的路,天氣不好人都出不了村,東西也運不進來。
現在,村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盤山公路繞山彎,層層梯田綠山川,桃紅柳綠滿坡秀,百姓住上了小別墅,光棍娶上了新媳婦,旅游木屋布滿山,田園風光引來游人住。“我們村現在走的是循環經濟的模式,搞的是綠色旅游,生產的是有機食品。這是專家給我們的建議,我們就朝著這個道上走。現在我們生產的大桃、蘋果可都是經過權威部門認定的有機產品。因此,我們對環境非常重視,連煤渣子都不讓拉進村,村民取暖用的都是太陽能、燒火用的是秸稈氣。”村支書張朝起無不自豪地說。
我們看到綿延35千米曲曲彎彎的盤山路、連棟成排的農民別墅群,心想這么高的山,人空手爬上去都受不了,不禁為這里的人們愚公移山、養山富民的精神和境界所感動,很想知道他們更多的故事。老張回想起當年的情形,脫口說道:“要想富,先修路。先治坡,后致富。”這是村里當時抱定的信念。當年為修一條村口的路,全村群眾集資,一個光棍把攢了半輩子準備娶媳婦的4000元錢都拿了出來,這件事讓他很感動,也激發了他帶領群眾改變家鄉面貌的決心。后來,隨著全市舊村改造、新農村建設的啟動,政府加大了對村莊基礎建設、產業發展的支持,更增強了他們養山富民的決心,村里更是苦干加巧干,他們一口氣做到了“十上山”:大桃種上山、公路建上山、科技送上山、梯田修上山、水源引上山、能源輸上山、旅游開上山……正是靠著他們苦心經營的這一坡的綠色,村里的民俗旅游開始紅火起來,農民收入每年大幅度提高,農民陽光小別墅也已建成人住……
密云的番字牌、王莊情況不太一樣,但他們也同樣在念著生態致富經。從縣城到番字牌開車還需要走大約一個小時。這個村因歷史上戰爭留下一塊番文石碑而得名。小村坐落在密云水庫的上游,過去他們守著水庫過的是窮日子,因為在庫區,好地被淹,為保這盆凈水,搞工業、養殖業又受到限制,為此當地人曾無奈地喊出了“要想富,炸水庫”的口號。現在,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路通了,燈明了,街道修了,人來了,農民的心里也亮堂了,深刻地認識到了這里的生態價值:環境、生態是資源,資源就能變財富,過去的窮山惡水現在看起來是“金山銀水”,水庫變成了寶藏,這里有最好的空氣、最好的生態,別人種的是糧食我種的是種子,養蜂、養雞也品質最好,還可以依托生態發展旅游,占盡了天時地利。
延慶縣香屯村,是一個只有24戶的小山村,在幽深的群山環抱之中,95%的林木覆蓋率,生態誘人,典型的山村風貌,聞訊的城里人來了。2007年五一黃金周,為接待來這里休閑的客人,村里人幾乎忙得連飯都吃不上。現在村民意識到,守住這一片綠色,保護好千畝栗林,就保住了自己取之不盡的財源,同時也是對社會的貢獻。
看完一個個山村,我們強烈意識到:生態文明正成為鄉村發展的共識,這些鄉村的發展軌跡就是從不自覺到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在城鄉統籌政策的推動下,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引導下,聰明的農村人正在迎合城里人的鄉村旅游、生態休閑的需要,圍繞產業抓生態,村村唱起旅游戲,他們把環境建設轉向生態景觀化、公園化,用審美的眼光建設自己的家園,既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環境,又支持了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