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力發展農業企業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農業生產發展,在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是解決農業生產組織化的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村生產組織基本形式是家庭聯產承包制,這一體制雖然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走向了富裕,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改革的深入,這種分散經營模式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不適應生產規模化的需要,因此非常需要創新組織模式來代替這種分散經營的模式。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具有更為嚴密的管理制度,更容易采用新技術,農業的發展也需要以企業為載體,以利益分配為紐帶,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組織起來,進行協調有序的規模化大生產。農村農業技術的推廣,農業產品市場的營銷,農產品加工也需要“企業”這種組織來替代,發揮作用。
我在玉林任市長時,曾主持出臺《玉林市關于發展農業企業化的決定》等文件,這是國內地方政府第一次出臺有關農業企業化的文件。從廣西玉林、賀州兩地實踐來看,凡是農業企業多的地方,農業就發達,農民增收就有保障。浙江省義烏市、德清縣、北京市房山區等地出臺的發展農業企業化經營的相關政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山東省的專家也提出要在全省發展農業企業化經營。
農業企業化該到了總結和提升的時候了。
農業企業化不會動搖家庭聯產承包制
“我們提出農業企業化,得到了不少人認同,但是仍有一部分人擔心,搞農業企業化會不會動搖家庭聯產承包制大政策。”我認為。這種擔憂是沒有必要的。在目前階段,可以不需要通過改變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方式來解決農業企業化的問題,如讓農民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讓農民成為農業企業的股東,成為企業的員工,成為企業生產資料的所有者。這樣不僅農業企業得到了發展,農民得到了實惠,而且不必觸動國家穩定家庭聯產承包制30年不變的基本政策。
農業企業化與農業產業化也不矛盾。農業產業化的提出始于對山東濰坊農業經驗的總結,當時理論界把構成農業產業化的要素提煉為六個方面,其中農業企業是核心環節。而我們現在提出農業企業化,更突出企業的地位。如果農業企業化實現了,可以更容易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事實上。農業企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微觀基礎和表現形式,是產業化的發展載體和發展前提,是產業化發展的高級階段。
考慮到目前農村經濟狀況,如果農業組織結構不改變,農業技術推廣效果就會受影響;事關民生大問題的食品安全就無法保證;面對激烈競爭的國內國際市場,農民無以適從。因此抓農業的著力點,就是抓農業企業化,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其本質就是用工商理念來經營農業。
迫切需要制定適應農業企業化的土地流轉政策
目前土地流轉政策仍是制約農業企業化的一個重大障礙。土地得不到合理流轉,農業企業就會發展緩慢。
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農業勞動力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勞動力人口不斷在發生變化,雖然期間對責任田地進行過微調,但總的結論是,微調跟不上農村勞動人口的變化,田地分配不均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工業化、城鎮化在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也在加快,再加上農業稅、特產稅取消之后,土地對農民的約束減輕,一些地方出現了田地棄耕拋荒的現象。造成土地閑置和資源浪費。因此也需要制訂一個新的土地流轉政策來進行規范引導。
在不改變土地用途、所有權的情況下,使用權和經營權可以合理流轉。政府與其放任自流,不如完善政策,規范程序,引導流轉,這樣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