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最近召開全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采取十項重要措施,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
(一)再增加156億元農資綜合直補,使每畝糧食種植面積的農資綜合補貼比上年增加23元,達到40元。
(二)再增加50億元良種補貼,擴大補貼范圍。對4.4億畝水稻全部實行良種補貼,小麥良種補貼面積由1億畝增加到2億畝,玉米良種補貼面積由3 000萬畝增加到2億畝。
(三)進一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每斤稻谷最低收購價比上年提高7分錢,早秈稻達到每斤0.77元,中晚稻0.79元,粳稻0.82元。每斤白小麥最低收購價比上年提高5分錢,達到0.77元;紅小麥和混合麥最低收購價比上年提高3分錢,達到0.72元。
(四)增加防汛抗旱資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中央財政增加20億元特大防汛抗旱資金和小型農田水利補助資金;增加20億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用于農作物種子工程、旱作農業示范基地、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及中部排澇泵站、油料和甘蔗生產基地等建設。
(五)增加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經費補助。在已安排經費的基礎上,再增加6.5億元,重點用于中西部地區,以調動基層防疫人員的積極性。
(六)將糧、油、肉生產大縣增加的獎勵資金用于貼息。今年增加的46億元獎勵資金,重點支持發展糧油肉生產、流通、加工等方面的貸款貼息,以及農業保險費補助等支出。
(L)延長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全免通行費政策。對在全國五縱二橫國道主干線“綠色通道”上運輸鮮活農產品的車輛,繼續免收通行費。
(八)加強農資和農產品市場調控。扶持化肥生產,加強化肥調運和價格監管,加強農用柴油市場調控,保障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增加農產品儲備,確保主要農產品供給不斷檔、不脫銷,價格不大漲、不大落。
(九)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對農業貸款的總體規模控制實行特別安排,確保農業貨款規模不低于上年水平,根據農村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比率實施有差別的準備金利率,增加中西部和糧食主產區支農再貨款額度。
(十)抓好政策落實。盡快落實今年中央已出臺和這次新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作用。
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啟動
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財政部、農業部最近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今年黑龍江、河北、云南3個省將在全省范圍開展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
此次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范圍主要包括,以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為基礎建設的村內水渠(灌溉區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堰塘、橋涵、機電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設施,村內道路(行政村到自然村或居民點)和環衛設施、植樹造林等村級公益事業建設。
財政部要求各級財政部門要充分考慮取消農村勞動積累工、義務工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影響。積極調整支出結構。中央和省級財政安排適當資金,作為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中央財政根據試點省份農村實際人口、地方財力狀況、地方財政安排的獎補資金情況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開展情況等因素。適當給予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市、縣財政也相應加大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支持力度,形成穩定的獎補資金來源。同時,鼓勵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提高自我發展和自我建設能力,倡導社會各界捐贈贊助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
2008年農機補貼資金翻一番
實施范圍覆蓋全國所有農業縣
2008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農機補貼投入,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0億元,比上年翻一番,實施范圍擴大到所有農牧業縣(場)。
與往年相比,2008年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有五個變化:一是投入規模加大。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農機補貼資金規模,投入規模由2007年的20億元增加到40億元,增幅達到100%。縣均投入也將相應增加。二是實施范圍擴大。農機補貼政策將覆蓋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惠及更多農牧民。三是補貼機具種類增加。由7大類24種增加到9大類33種。在此基礎上,允許各省自行增加5種其他機具列入年度補貼目錄,使用中央資金進行補貼。四是補貼標準適當提高。按照分類管理單機補貼上限的辦法。一般類型農業機械繼續執行單機補貼最高限額為5萬元的規定。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和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補貼限額提高到8萬元,大型棉花采摘機補貼限額提高到20萬元。五是經銷商管理更加規范。補貼機具經銷商須由農機生產企業推薦,經省級農機主管部門依據準入資格條件審定后發布實施。
農業部要求各地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要切實做到“三個嚴禁”:嚴禁向農民收取機具差價之外的任何費用,嚴禁增加企業負擔,嚴禁暗箱操作、違規操作、弄虛作假和搞地方保護主義,確保補貼政策執行到位,將中央支農強農政策實惠一分不少地落實到廣大農民手中。
計劃生育國策現階段絕不動搖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主任張維慶最近強調,我國目前已經進入生育旺盛期,計劃生育國策現階段絕不動搖。
張維慶說,由于20世紀70年代生人和80年代初出生的年輕人進入生育高峰期,預計在今后10年,我國生育水平將逐年回升,呈現出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小高峰。因此,我國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不會進行調整。如果在生育高峰期調整生育政策,可能導致人口的反彈和回升,將對我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更大的人口壓力。
新農合將覆蓋山西補助標準提高
新農合年肉將在山西省實現全面覆蓋。為使參合農民受益更多,山西省將在提高補助標準的同時,多舉措提升對參合農民的服務能力。
據了解,到2007年底,山西省115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中已有99個建立了新農合制度,還有16個縣(市、區)尚未開展這項工作。這16個縣(市、區)分布在朔州、忻州太原、晉中、呂梁、臨汾6個市。近期,這16個縣將全部啟動新農合制度。
今年,中央財政對參合農民的補助標準從20元增加到40元,省政府決定地方財政的補助從20元提高到40元,同時,農民個人繳費也從10元提高到20元。短短幾年間,新農合從試點走向全面覆蓋,籌資標準從最初的30元提高到100元,參合農民的受益水平也將得到更多提升。
為確保新農合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山西省將加強新農合管理隊伍建設,開展針對領導干部、經辦人員及定點醫療機構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充分發揮新農合技術專家組的作用,加強對各地新農合管理和運行情況的調研指導和監督檢查。
與此同時,山西省將建管并舉,進一步提高農村衛生服務水平。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村衛技人員的崗位培訓和學歷教育。并對納入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農村醫療機構實行動態管理。
看病籌資“二選一”農民再受益
最近,山西省衛生廳、財政廳下發《山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籌補償方案(試行)》。今后,山西省新農合將實行“大病統籌+門診家庭賬戶”或“大病統籌+門診統籌”兩種模式,各縣市可在兩種模式中選擇一種。
實行“大病統籌+門診家庭賬戶”的地區,合作醫療基金將用于建立大病統籌、門診家庭賬戶和風險基金;實行“大病統籌+門診統籌”的地區,合作醫療基金將用于建立住院統籌、門診統籌和風險基金。其中,建立門診家庭賬戶的地區,門診家庭賬戶基金統一按個人籌資額的60%提取。大病統籌基金主要用于參合農民住院補償、大額門診補償(部分病種)等,具體分配比例根據各縣市情況而定。
目前,山西省新農合報銷起付線為50~100元,但仍有農民難以支付起付線下的醫療費用。今后,對貧困農民可實行零起付,看病花多少報多少,不受門檻費用的約束。同一參合農民同年度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再次住院的,扣除起付線費用。兒科住院的,起付線在同級定點醫院起付線的基礎上,降低50%0
山西農村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有了新標準
今年起,山西省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有了新標準:初中每生每天3元,小學每生每天2元。
這次補助標準調整為的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按學生一年在校250天計算,初中生每生每年補助750元,小學生每生每年500元。以往,全省各縣(市)發放寄宿生生活費標準不一,最低的為每生每年200元。這次調整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實施,資金分擔比例已確定。在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后,省教育廳要求不準減少本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不準挪用學校公用經費發放教師津貼,不準亂收費加重學生經濟負擔。
水利部聯合國等合作的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啟動
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水利部、商務部和可口可樂公司共同出資679.2萬美元的“中國農村地區水資源管理與飲水安全”項目今天啟動。
該項目將著重在四川、黑龍江、新疆和遼寧4個省自治區建立示范點,力圖改善農村地區的飲用水質量和飲用水狀況,提高水源性地方流行病的預防和治療水平,強化水源保護和生態環境恢復能力,促進生態修復和生態農業的發展。四方合作的重點是在四川和新疆等農村地區的4所小學建立試點項目。這些小學目前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該項目不僅將幫助改變這一狀況,同時在學校健康管理方面實施健康教育和技術培訓。
奶牛良種補貼金將覆蓋全國
農業部畜牧業司副司長陳偉生最近表示,今年奶牛良種補貼資金將覆蓋全國。
2007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為保證《意見》中提到的有關促進奶業發展的政策落到實處,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農業部將重點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強奶牛良種繁育。今年奶牛良種補貼資金將基本覆蓋全國的荷斯坦奶牛。
第二,促進奶牛養殖方式的轉變。協調有關部門盡快啟動支持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項目,引導和扶持奶牛養殖戶向小區集中,推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加大對奶牛養殖示范縣的建設力度,通過培訓等形式,提高奶牛飼養管理水平。把擠奶機械和儲奶設備納入了農機具補貼的范圍,提高原料奶質量。
第三,規范原料奶市場秩序。推進奶源基地建設,保證原料奶收購的公平公正,同時規范一些奶站的管理。
第四,深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加強對奶業合作社的資金支持,維護奶農的利益。